之所以反對開戰,是因為他擔心開戰對尚未完成戰爭準備的中國不利。
“那現在呢?”
“我依然反對開戰!”
看著傅斯年,胡適苦笑了下。
“這是為何?”
“因為現在開戰,實際上是為英美火中取粟,以我羸弱之國力,滔列強角之沙場,實非不智之舉!”
“那為何你還要支援開戰呢?”
傅斯年看著面前的好友,現在,他似乎越來越難懂他了。
“因為,忍耐五年之後,大家都要開戰!”
對於戰爭,胡適有著他自己的看法,或許,他並不贊同中國以羸弱之國力,滔列強角之沙場,但是當舉國皆言戰的時候,作為一箇中國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戰爭中儘自己的全力,支援這個國家贏得最終的勝利,儘管他能做出的極為有限。
“適之,你是否記得日本的福澤諭吉?”
望著神色複雜的好友,傅斯年反問道。
胡適當然知道福澤諭吉,他不僅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啟蒙導師”,同樣還是日本對外擴張、入侵中國的積極倡導者,對於此人,他又豈會不知。
“福澤諭吉曾說過,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則是人心的改變。而日本,正是按照這一路線,實施了明治維新,由此才有了近代日本之崛起……”
在內心感嘆著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與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傅斯年又接著說道。
“人心之改變,自鴉片戰爭國門洞開,我國曆經數次奇恥,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一直在富強之路摸索著,但何為富強之道?似乎所有的答案都在革命上,辛亥革命時,人們選擇了民族革命,以為推翻了滿清,中國就一定會富強,而後又選擇國民革命,當然在這條道路上是存在分歧的,可是他們卻都忘記了一點,人心,是國家崛起中最關鍵的環節,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教育界人士,試圖透過教育國民以實現國家富強,但是,如何扭轉人心呢?”
在傅斯年的感嘆中,胡適默默的點了點頭,然後輕語道。
“最終,還是在民20年,日本人用了6年的步步進逼,“幫助”我們完成了人心的準備,激起了我們的民族情緒,由此,才有了舉國上下的人心之變!”
“確實如此,……”
傅斯年肯定道。
“民27年,當蔣管兩君不記代價亦要停戰時,有許多人反對,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有許多人反對,但在另一方面,在人心大變之時,戰爭,對於中國實際上並不重要了,對於中國而言,是應該在抓住時機,利用人心大變之機,謀求政治制度上的突破,同時尋求器物與經濟上的改變,則是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事實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在過去的五年間,我國在政治制度、工業經濟上都取得關鍵性的突破,六年前,中國除了華北以及武漢,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工業,而現在,除去華北之外,武漢工業圈、株洲工業帶、京滬工業帶,五年前,中央甚至尚不能製造重炮,而現在卻可以製造軍艦、戰車以及飛機,且中央之統治較六年前更為穩固,人心、政治、器物和經濟上的變化,已經……”
順著傅斯年的話慢慢分析的胡適話聲,突然一頓,抬頭看著傅斯年時他似乎明白了。
“中國已經完成了戰爭的準備,所以,現在與其說是為列強滔火,倒不如說是在完成戰爭準備後的必然之舉,而之所以有為列強滔火之嫌,實際上卻是,想賣個好價錢!”
賣個好價值,雖說傅斯年的話說的有些粗俗,但是胡適卻知道他所言非虛,在“密支那事變”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便宣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