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許;反問道;“你說由誰衛戍最為合適?”
崔賾立即從鄭元壽的話裡聽出了弦外之音。鄭元壽顯然不願意代替李渾衛戍京畿東部;不想自找麻煩;那麼聯想到雙方之前的爭論;李渾和鄭元壽的妥協之策便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把剛剛組建的京畿地方軍部署在京畿東部;但他們的提議被樊子蓋否決了;“如意算盤”落空了。然而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李渾要去奪回伊闕;要南下剿賊;他要帶走一部分衛戍軍;而鄭元壽又不願意代替李渾鎮戍京畿東部;兩人聯手“算計”越王和樊子蓋;最後結果肯定只有一個;如果越王和樊子蓋不願意把剛剛組建的京畿地方軍交給軍方;那麼就必須主動承擔起京畿東部的衛戍重任;二選一;必須選擇一個;這也算是軍方讓步了。
崔賾的呼吸漸漸粗重。這是陰謀;肯定是陰謀;因為楊玄感一旦在黎陽舉兵;南下攻打東都;不論是走水路;還是走陸路;都要取道京畿的東部;也就是沿洛水西進;從洛口、黑石、偃師一線殺到東都;而以剛剛組建的這支京畿地方軍的實力;根本阻御不了楊玄感的攻擊;那麼將來追究責任的時候;主動承擔其京畿東部衛戍重任的越王、樊子蓋就“百口莫辯”了。明明知道被人算計了;但你睜著眼睛跳進了“坑”裡;你不死誰死?
崔賾沒有選擇;他只能睜著眼睛跳進“坑”裡。相比把京畿地方軍交給軍方;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倒不如自己捨命一搏;或許就能創造奇蹟;畢竟自己手上還有白髮李風雲這個足以逆轉東都危局的“暗棋”。
“在某看來;河南贊務裴弘策最為合適。”崔賾給出了答案;做出了妥協。
李渾“陰雲密佈”的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陽光”;而鄭元壽的眼神也變了;有些欣喜;也有些玩味。
氣氛馬上轉好;考慮到形勢緊張;時間有限;雙方隨即在一些具體細節上稍加磋商後便達成了一致。崔賾當堂擬寫了奏章;李渾和鄭元壽審閱後立即蓋上了印鑑;越王和樊子蓋也接受了事實;也審閱同意蓋上印鑑;然後封印;十萬火急送往遼東行宮。
兩位將軍離開後;樊子蓋再也按捺不住;質問崔賾;“你既然知道這背後肯定有陰謀;為何還要妥協?如今計將何出?”
“某去拜見安昌公(元文都)。”崔賾嘆道;“現在能拯救東都的;只有他了。”
。。。
第四百零八章 對症下藥
純文字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樊子蓋並不認同崔賾的辦法;更不敢把拯救東都的希望寄託在以鮮卑八姓勳貴為主的虜姓老貴族集團身上。
這一政治集團在大一統改革中立場保守;與聖主和改革派衝突不斷;大業三年的榆林事件中;鮮卑勳貴賀若弼、宇文弼就與高潁一起被殺;其後八姓勳貴日漸衰落;以元氏為首的鮮卑豪門無奈之下;只能在政治上採取騎牆策略;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既不敢與風頭強勁的改革派針鋒相對;也不敢與保守勢力攜手結盟;而改革派則對他們保持著高度戒備;保守勢力則竭力拉攏。去年的政治風暴中;鮮卑勳貴於仲文倒了;劉士龍亦被斬殺;虜姓老貴族再遭重創;這使得漢虜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再度升級;虜姓老貴族與聖主和改革派之間的衝突也達到了。
在這一政治背景下;樊子蓋有理由認定;以元氏和鮮卑八姓勳貴的立場和手段;在今日東都危局下;他們必定冷眼旁觀;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甚至落井下石;指望他們堅定不移的支援聖主和改革派;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京畿衛戍;還有滎陽、河陽、偃師和柏谷四大都尉。”樊子蓋不好直接否決崔賾;只能旁敲側擊的予以提醒;“而這四大都尉中;滎陽都尉和河陽都尉都會傾盡全力支援越王;但你為何視而不見?”
滎陽都尉崔寶德是博陵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