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纏爛打,到最後,沒準被消耗掉的就是王家軍了。
當然,戰鬥沒有假設,王家軍已經贏了,鐵騎威名赫赫,天下皆知。
自從王寧安上奏朝廷,擴充人馬得到准許之後,各地的健兒,尤其是河北,陝西,京畿等地,更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擴軍之前,還有一項工作要解決。
那就是彌補漏洞,確立方向,既然看出了問題,就需要解決。
王寧安召集大傢伙,商量了三天,終於拿出了一套方案,騎兵要在速度和防護力上面追求一個平衡,而且要多個型別騎兵配合使用,彌補缺陷。
首先,全裝鐵甲重騎是需要的,尤其是戰鬥的關鍵時刻,重騎兵能一錘定音,不可或缺,但是眼下的北地馬不足以承擔重騎兵的重量,必須等到馬瓦里馬到來,才能發揮重騎兵的威力。
除了馬匹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減輕騎士的重量,少穿鎧甲,甚至不穿鎧甲。
大蘇是傾向完全不穿鎧甲,用人拼死對方,這樣效果最好,速度最快……但是其他人卻很反對,雖然明知道會贏,但是完全不防護,直接搏命,是不是太殘酷了?能訓練出足夠計程車兵嗎?再有大宋的戰馬也不充裕,能拼得起嗎?
王寧安結合大家的意見,他決定採取折中辦法,在重騎兵之下,安排一支強大精幹的胸甲起兵!沒錯,就像歐洲那樣,騎士只保留頭盔和胸甲,將負重降低,如果換裝了強壯的馬瓦里馬,即便穿著胸甲,也足以追上契丹騎兵。
這又涉及到了鎧甲的改良,要從傳統的鎖子甲、魚鱗甲變成整塊的板甲。
板甲輕便,堅固,防護力好,造價成本也低,的確是很不錯的選擇,但是有兩個難題,一個是鋼鐵的質量要跟得上,再有需要水力鍛錘,才能敲打出合格的板甲。
王寧安不是個動手能力很強的人,他只能把自己的設想大略寫出來,然後交給六藝學堂的百工學院去研究。
好在眼下平縣工業繁榮,各種大匠雲集,六藝學堂又集中了大宋最聰慧的頭腦,對於打造出大宋的胸甲騎兵,王寧安一點不懷疑。
“先生,可不可以把這事交給我?”蘇轍主動請纓,他的小臉還有點發紅。
相比起神采飛揚,聰明外露的大哥,他顯得內斂,甚至平庸,但是王寧安卻聽蘇八娘說過,二蘇心思細膩,做事認真,有股子狠勁兒,比他大哥能成事。
蘇轍要去負責製造鎧甲,王寧安思索一下,痛快答應了。
“你要記住,製造鎧甲的是工匠,穿著鎧甲的是士兵,要多聽他們的意見,這樣才能造出最合適的鎧甲。”
蘇轍用力點頭,“先生虛懷若谷,廣納諫言,學生要是還不明白,真是枉費了先生的苦心。”
不得不說,王寧安的做事態度深深影響了六藝的學子。王先生那樣的人物尚且虛心聽從意見,你有什麼值得驕傲自滿的!
蘇轍領命去安排板甲生產。
在重騎兵,胸甲騎兵之下,王寧安還準備設立一支人數更多的輕騎兵,這支輕騎兵僅僅穿著輕便的皮甲,武器只有騎槍和馬刀,連弓箭都不配屬。
用最低的成本,大量訓練,必要的時候,就用最慘烈的方式,牆式衝鋒,和敵人對拼消耗!
三千鐵甲重騎,一萬胸甲騎兵,五萬輕騎……這是王寧安設定的建軍目標,他和王德用商量之後,兩個人聯名送給了趙禎。
自從大破遼兵,皇帝陛下的心情越來越好。
他能很明顯感到,朝堂的氛圍有了很大變化。
由於有了兒子,沒有人敢把他視為明日黃花。
而且大勝遼兵,趙禎的威望如日中天,老百姓無不把皇帝陛下視作中興之主。伴隨著威望提升,滿朝的文臣再也不能無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