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超過五萬一千噸的滿載排水量的艦體,只有四座雙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而且最高航速也只有三十節,比排水量相當的“依阿華”級低了不少,其裝甲防護也與“喬治五世”級相當,並沒有太大的提高。只是,得益於巨大的排水量,“前衛”號的內部空間非常驚人,做為旗艦使用時,能為艦隊司令部的官兵提供極為充裕的居住空間。此外,“前衛”級的甲板面積比“喬治五世”級多了三成,因此在服役的時候,創紀錄的安裝了八十門四十毫米高射炮,是整個大戰期間,裝備此類高射炮最多的戰列艦。
“前衛”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再無戰列艦。
雖然在戰敗之前,英國皇家海軍重新啟動了“獅”級的建造專案,但是直到戰敗,這種在戰鬥力超過了“南達科他”級、足以向“依阿華”級叫板的快速戰列艦,都停留在設計圖紙,甚至連第一塊鋼板都沒有壓制出來。
問題是,昔日的大英帝國已經站在戰敗的邊緣。
在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全面轟炸的情況下,就算英國皇家海軍取消了那些耗資巨大的戰列艦的建造專案,也沒有多餘的能力來建造艦隊航母。要知道,在至關重要的北大西洋護航作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有七成來自美國,當時幾乎所有的護航航母,都是由美國無償提供的。
此外,一艘艦隊航母從開建到服役,按照戰時標準,至少也需要兩年。
英國還能堅持兩年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在一九四二年七月,特別是在馬爾地夫海戰之後,沒有任何人相信英國能夠堅持到一九四四年七月。
可以說,就算英國皇家海軍有再深刻的認識,也沒有時間來糾正之前犯的錯誤了。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在大戰爆發前大力發展艦隊航母,而且選擇了正確的發展方式,那麼在大戰初期、特別是在美國參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有足夠的能力派艦隊前往太平洋協助美國海軍作戰,也就有可能與美國海軍聯手擊敗中國海軍,徹底改變這場戰爭的結局。
當然,這只是假設。
在輸掉了馬爾地夫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已經窮途末路,大英帝國離日落也沒有多久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三章 進軍澳洲
馬爾地夫海戰,影響到的並不僅僅是印度洋的戰局。&;&;
相對而言,馬爾地夫海戰對印度洋局勢的影響反而不算大。直到九月底,也就是印度洋的颶風季節過後,中國海軍才啟動了攻打斯里蘭卡的作戰行動,而且首先攻佔了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也就是說,進攻斯里蘭卡的作戰行動到一九四二年底才正式開始,要到一九四三年才會進攻印度本土。
當時,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西南太平洋。
七月底,“企業”號就到達了悉尼港,編入了第31艦隊,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的艦隊航母總量又增加到了兩艘。加陸續到達的四艘小型航母,第三艦隊的航空作戰能力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有所增強。
問題是,第三艦隊的戰鬥力,依然不如中國海軍的第五艦隊。
到七月底,第五艦隊在原有的三艘“秦始皇”級的基礎,又增添了“唐玄宗”號、以及修復歸隊的“魏武帝”號,僅有受損較為嚴重的“秦始皇”號沒有返回,艦隊航母的數量恢復到了五艘。此外,編在登陸艦隊裡的小型航母也達到了十四艘,其中六艘的載機能力與美軍的小型航母相當。
可見,第五艦隊的航空作戰能力依然遠強於美軍第三艦隊。
要想奪回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權,美軍現在的實力遠遠不夠,而且在一九四四年之前,美軍都沒有可能單獨奪回制海權。
如此一來。美軍自然希望獲得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