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準備建立近代艦隊的訊息傳出後,英國反應最為迅速,其駐華外交官和其他人員等立刻到總理衙門向恭親王勸說建造輪船不如買英國輪船。只要花幾十萬兩銀子就可從外國買一支艦隊,請外**官和水手。恭親王為英國方面建議所動,認為曾國藩等人提出的造船,緩不濟急。經過一番曲折後,1863年1月中旬,在英國購買籌建艦隊,聘請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為總司令,因此史稱“阿思本艦隊”。阿思本於當年9月率艦隊駛抵中國。但最後因指揮權問題達不成協議,只能將兵員遣散,艦隊駛回英國變賣。又經過一番討價,決定價款歸還中國,但中國要支付阿思本和其他水兵一筆不小的遣返費。總之,這一買一賣,清政府損失了數十萬兩銀子。
有了這樣的教訓,中國決定嘗試自己造船,於是有了江南製造總局,有了福州船政局……可這些部門的結局卻是失敗。為什麼?“花費太多,把握不大”,所以要停下來。而且,失敗以後也沒有再有什麼嘗試,中國不造船了!……結果,那些有過造船經歷的熟練工人流失到了日本,為日本鐵船躍進準備了人才基礎。對於日本來說,真的天上掉餡餅了。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租用英國的“高升號”運兵,結果被日本擊沉。後迫不得已用主力艦隊護送6艘招商局的船運兵,結果爆發黃海海戰。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近海,不便艦隊機動展開。這不是什麼**制度訓練等原因,而是現實的技術限制,招商局的船不能遠洋,使得北洋艦隊主力無法全力迎戰。而海戰雖然失敗,招商局的船卻還是完成了運兵任務。
當然,不提以後,只看看船在19世紀的影響。
這個其實也不用多說,因為船裝上大炮可以大殺四方,裝上白銀絲綢棉布茶葉陶瓷可以自由貿易,所以,西方其實就是靠著船仗劍經商,發展起來的。
英國就是靠著船,靠著自己的艦隊,打出了世界第一強國,打出了“日不落帝國”的強橫威名。
船那麼重要,那麼,造船業自然也就同樣,甚至更加重要了。
可這個時候的船隻建造速度並不快。因為技術限制。別的先不提,光是艦體的分段以及合攏,就一直需要進行鉚接。這種工藝是由4名工人組成一組分別負責燒鉚釘、送鉚釘、撐鉚釘及打鉚釘的工序,當時船舶上用的鉚釘其最大直徑為1英寸。勞動強度高,工作效率卻很低。而為了進行鉚接,還要先行打孔、對接……這也大大的延長了造船週期。
可有了焊接就不一樣了。兩塊鋼板輕輕鬆鬆地就能被焊到一起,幾乎牢不可破……這明顯是工業技術發展的一項巨大進步。格萊斯頓找來的這名專家本身就是一名在船隻建造方面的專家,對焊接的好處和用途自然也遠比平常人敏銳的多。
如果中國人真的發明了焊接技術,那麼,即便這項技術短時間內還不能應用於船體本身的合攏,也十分重要。因為,技術總會向前發展的,今天不行不見得以後就不行。何況,誰說焊接技術就一定要用在造船業的?現在的工業上用著鉚接的地方多如牛毛,而這些地方也遠不如造船業那樣又厚又重,如果能夠採用焊接……所以,英國一定要把焊接和相應的切割技術拿到手,就算不能拿到,也絕不能使其落到其他國家手中。因為,一步差,步步差。一旦他們某項技術落後了,又被隔絕在技術壁壘之外,可能就會因為這項技術而使得全國的工業受到巨大的影響。
……
“難道這幾項什麼技術比一片巨大的領土還要重要嗎?”
白金漢宮,維多利亞再次召來了格萊斯頓……她聽說了這位首相的新決斷,亦即向中國人讓步。這讓她極其惱火。不管不列顛哥倫比亞是不是英國直轄的領地,也不管大英帝國是君主憲政的國家,她只是單純的感到憤怒:登基幾十年來,她還沒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