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若辭,必遭蔡瑁之害矣。”
劉備思慮一陣,速速謝別伊籍,急喚從者,一齊上馬,不待天明,星夜奔回新野。而當蔡瑁領軍到驛站時,劉備已去遠矣。蔡瑁心中悔恨無及,有心起一計,讓人寫一首反詩於壁間。次日,蔡瑁徑入見劉表稟報,劉備有反叛之意,題反詩於壁上,不辭而去。劉表半信半疑,隨蔡瑁到驛站觀之,果有反詩。劉表見詩大怒,一把掣出腰間寶劍,衝出驛站,怒喝必殺劉備,令蔡瑁立即去點齊兵馬,進攻新野,討伐劉備。蔡瑁大喜,領命而去。待蔡瑁離去後,伊籍連忙在旁勸言。
“某與劉皇叔相處許多時,曾不聽聞劉皇叔有造反之言,反而事事以主公為先。此必外人離間之計也。主公萬萬不可輕信!”
伊籍話音一落,又有不少荊州文臣,亦紛紛附和。劉表微微頷首,只說確是如此,遂回步入驛站,用劍尖削去此詩,棄劍上馬。
少頃,蔡瑁趕來,跪地請道。
“報!!!主公!軍士已點齊,可就往新野擒殺大耳賊!”
“不可造次,容徐圖之。”
蔡瑁見劉表持疑不決,心裡含恨而去,又暗中與蔡夫人商議。兩人連夜商議,又生一計。
次日,蔡瑁於殿下表奏。
“近年豐熟,主公應合聚眾官於襄陽,以示撫勸之意。請主公一行。”
劉表此時,舊疾又犯,身體不佳,搖頭拒道。
“我近日氣疾又發,實不能行。可令二子為我待客。”
“兩位公子年幼,恐失於禮節。劉皇叔乃漢室宗親,又是主公族弟。可代而往之。其中又可一探其心。若他願來,必是心中坦蕩,沒有逆心。若他不願,必是做賊心虛,主公可早日圖之。”
“德珪所言是理。如此便依你言。”
蔡瑁暗喜正,當下即差人請劉備趕赴襄陽。卻說劉備奔回新野,自知失言取禍,未對眾人言之。忽荊州使者至,來請劉備。
孫乾見劉備,鬱鬱寡歡,似有煩心之事,揣度一陣後,出席稟道。
“昨見主公匆匆而回,意甚不樂。愚意度之,在荊州必有事故。今忽又請赴會,不可輕往。”
潘、張等將一聽,遂紛紛將目光投向劉備。劉備自知不能再瞞,方將前項事訴與諸人。
提供全文字,更新速度更快文章質量更好,如果您覺得網不錯就多多分享本站!謝謝各位讀者的支援!
第七百一十五章 文聘相救
潘鳳思慮一陣,即言道。
“兄自疑心語失。劉荊州並無嗔責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輕信。襄陽離此不遠,若不去,則劉荊州,反會生疑。”
“無雙所言是也。”
“哎!筵無好筵,會無好會,哥哥不如不去。若是那劉景升敢對哥哥動兵,哥哥大可藉此機會取了荊州!”
張飛環眼一瞪,甕聲甕氣地喝道。劉備一聽,自然免不了對張飛一番呵斥。之後,場中稍靜,太史慈忽然走出請道。
“潘、張兩位將軍所言皆是有理。某有一折衷之法。某願領馬步軍五百人同往,定保主公無事!”
“如此甚好。”
劉備當即聽取了太史慈之言,即日與其領了五百馬步軍趕赴襄陽。蔡瑁出郭迎接,禮節周到,意甚謙謹。隨後劉琦、劉琮二子,引一班文武官僚出迎。劉備見二公子俱在,並不疑忌。
是日請玄德於館舍暫歇。太史慈引五百軍圍繞保護。
太史慈披甲掛劍,行坐不離左右。劉琦來尋劉備,見館舍四處圍著兵馬,入見劉備後,連忙安撫道。
“父親氣疾作。不能行動,特請叔父待客,撫勸各處守收之官。我父對叔父,傾心而待。叔父萬萬不要起疑。
“賢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