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得去勞改甚至下放,您敢冒這個風險。”
馮春燕想了想,鄭建民說得有道理,這年頭正規渠道沒有票,確實是有錢也弄不到糧食。
周文兵在一旁插話道,“村裡還是很照顧本村村民,還有本村知青的。
除了那人頭糧的工分標準,換成錢後,確實是比分得的人頭糧要多些外,如果你缺糧,在村裡,是能不要票,買到低價糧的。”
擔心知青們對生產隊有意見,以後鬧出矛盾,壞了自己的安穩日子,劉婧雪趕緊解釋道,
“其實那些人頭糧的工分標準,為什麼會比實際分得的糧食多,大家只要稍微一想想就明白了。
畢竟那工分標準,只是針對有勞動能力的人,而生產隊可是有不少不能下地的老人、孩子。
難道生產隊不給他們分糧,讓他們活活餓死,這可跟國家政策不符。
政府就是想要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不會像舊社會一樣餓死人,才會定下人頭糧這事的。”
“咱們都是下鄉知青,上過學的,思想覺悟肯定要比村民們要高。
連那些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計較的村民,都對分出部分糧食給自己沒啥關係的老人、孩子沒有意見。
咱們做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更加不可能有意見了。”
鄭建民連忙接過劉婧雪的話茬,“是啊,咱們來到這裡下鄉,戶口到了這裡,那就是一個集體了。
村民們給我們建了知青點,免費讓我們住。
山裡的出產、野味、柴火,只要我們勤快一點進山,也都是免費提供的。
你試試如果不是本村村民,就算是臨山鎮的,你進山掃貨,看有沒有抓你。
生產隊對我們跟對其他村民沒什麼兩樣,甚至還更寬容一些。
畢竟村民們還強制要求上工,我們在非秋收時候,可是不強制上工的。
村民的工分,如果不滿足人頭糧標準,不也一樣要補。
咱們總不能享受了人家給予我們的福利,又一點都不付出吧。
天底下可沒有這樣的美事。”
那些老知青紛紛開口道,“鄭知青、劉知青,你們不用跟我們說,我們早就明白了。
只是那些新來的知青,還沒想清楚,你跟他們說就行了。”
陳國慶、張平安連忙表示,“剛鄭知青、劉知青說過後,我們也明白過來了,我們沒有意見。”
“我剛才只是一時沒想明白。
聽你們解釋了以後,我也明白了,我沒有問題。”,馮春燕立馬搖頭,表示自己不敢有意見。
劉婧雪給他們吃定心丸,“其實350個工分標準,並不多。
咱們吃虧就吃在過來的時間太不湊巧了。
咱們五個,也就上了二十天工。
不過就算這樣,工分最少的映春也有90個工分了。
東北這邊4月到10月,都有活幹,大概7個月左右。
平均下來,一個月也就只需要掙50個工分。
一個月可有30天,就算打豬草一天也有2個工分,只要不是天天不上工,怎麼著也能湊齊350個工分吧。”
眾人一聽,都笑了起來。
張映春也笑著道,“聽小雪這麼一說,這350個工分,還真不算多。
就算是我這最沒用的,一年下來也能湊齊,甚至還有不少時間能偷懶不上工。”
馮春燕苦笑,“若從頭幹到尾,那我也不擔心湊不足工分。
只是我這才上二十天工,離工分標準差得有點遠。
一下子要補這麼多錢,手頭有點緊。”
聽她這麼說,除了極少數人外,其它知青也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