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粉末狀火藥,缺點非常多,運輸不便,燃燒不充分,容易受潮,爆炸力參差不齊。
火藥運輸的過程中,硝石、硫磺、木炭比重不一樣,路途顛簸的時候,各種原料就會重新分離,硝石沉入底層,最輕的木炭則是浮到表層,嚴重影響火藥威力,甚至點不著。
粉末火藥,在槍膛炮膛內,擠壓太緊,無法充分燃燒,太鬆的話,又影響效能,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卒,才能把握尺度,裝藥少點,不緊不松,威力很難發揮到極致。
粉末火藥,更容易受潮,長途運輸,天氣變化無常,難於儲存,受潮後無法使用。
明末清初,限制火器發展最大的因素,就是粉末狀火藥,效能不穩定。
軍隊的後勤,往往都是提前準備,把足夠的原材料,硝石、硫磺、木炭分開攜帶,臨近戰爭時,再配備製作火藥。
這也是為啥兵部,撥給勇衛營的火藥,都是原材料,而不是成品。
接下來,是火器改良。
熱火器,在明清時期,一般包括火槍(鳥銃)、火箭、猛火油炬、地雷、萬人敵、震天雷、火炮。
火銃也就是鳥槍、鳥銃,都是火繩槍,明朝前期的突火槍、梨花槍,後期的鳥銃、魯密銃、十眼銃、三眼銃、迅雷銃、五雷神機、連子銃等等。
火箭,明朝時期的火箭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武備志》裡記載,有神火飛鴉、飛空砂筒、震天雷火箭等多種型別,其中一些火箭還可在空中爆炸,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火炮,根據《天工開物》的記載,明朝時期的火炮有紅衣大炮、神威大炮、佛郎機炮,虎蹲炮等多種型別,其用途和射程也有所不同。
猛火油炬,是一種使用石油作為燃料的火器,類似於後世的噴火器,主要用於守城和海戰,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曾經使用它用於攻擊敵人。
萬人敵,類似於後世的炸藥包,重達40公斤,外皮為泥制,內部填充火藥和大量鐵釘等物,主要用於守城戰。
地雷,早期的時候,多用石頭和陶瓷做外殼,後期採用金屬製作的外殼,《武備志》記載的地雷叫萬彈雷,形如西瓜,外有線,內裝炸藥,引線起火後,由拋石機上丟擲,敵人靠近時引爆,威力巨大。
地雷的使用有很多種,都是採用燃燒引線引爆,可以埋在地下,也可以放在城牆、溝壕、橋樑等地方,防止敵人靠近。
著名的磨盤山之戰,晉王李定國,就在山道上,埋設地雷,可惜訊息走漏,最後功虧一簣。
明末清初時期,火銃和火炮,才是戰場中的主角。
放在後世,火槍與火炮,區別一目瞭然,差異非常大,威力更是不言而喻。
而在明朝初期,鳥銃、火炮沒有很大的區別,火槍就是縮小版的火炮而已,火槍直接脫胎於火炮技術,搞得很多人,火槍、火炮傻傻分不清楚。
“趙師傅,我軍裝備的火槍,效能怎麼樣?”
岷王朱雍槺,看著火器的負責人,老工匠趙爍,誠懇的問道。
他對火器的瞭解,半吊子水平都不算,不懂就問,不丟人,至少要知道,當前主流的裝備情況。
“如今,朝廷與滿清,裝備的火器,雖然種類繁雜,但最多就是鳥銃,效能穩定,可70-80米內有效擊殺,射速為每分鐘1~2發”。
“鳥銃,槍長12米左右,口徑一寸不到(1-15),重4-6斤,彈丸、火藥各2-3錢(10g),最大射程150-200米”
老工匠趙爍,火器專家,站出來,對著岷王拱手行禮,解答。
旁邊的千總王文簡,也很有眼色,取出角落裡的一支鳥銃,雙手俸給岷王。
朱雍槺接過後,仔細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