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順利拿下南岸陣地,李定國安排了3個千人隊強渡錫箔江,第一個是總兵吳子聖,其次是總兵史文,最後是白文選的部將馮國恩。
明軍的火炮強悍,緬軍的鳥銃也不差,更有弓箭手助陣,因此每一個批次的渡江船隊和竹筏,只有一百多艘,剛好搭載1千多將士。
“快快快,鋪木板,釘鐵索”
“鐺鐺鐺”
“嘭嘭嘭”
“啊、啊、啊、、”
、、、
同時,江面上還有一批船隊,正頂著火炮鉛彈雨,利用十幾根鐵索鏈和渡船,開始架設浮橋、鋪設木板。
此時此刻,明軍北岸的火炮陣地,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江面上,還是有不少明軍和工匠民夫,被緬軍的火炮和重型鳥銃擊斃。
浮橋,又叫舟橋或戰橋,在古代和近代戰場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因為浮橋構造簡單,成橋迅速,裝拆又便捷。
浮橋的架設很簡單,明軍派出敢死前鋒強渡,在南岸站穩腳跟後,同時派出渡船帶上鐵索鏈固定在兩岸,作為浮橋的主牽引繩索。
緊接著,江面上的渡船開始捆綁、釘死主鐵索,再拋重鐵錨沉入江底,徹底穩住江面上的渡船。
最後一步是鋪設橋面,在渡船上鋪設厚實的木板,用大鐵釘固死木板和渡船,以形成平穩的橋面,供士卒和戰馬渡江。
大西軍縱橫西南幾個省,李定國麾下有足夠的工匠和有經驗的將士,架設浮橋一點問題都沒有。
今年1月份的時候,鞏昌王白文選,撤離大理城,逃亡至永平縣,放火燒掉了瀾滄江的鐵索橋,跟在後面的吳三桂,也只能靠架設浮橋渡江。
:()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