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大障礙,遂議修改正陽門,將正門關閉,另於甕城左右開兩城門,以便交通,從此車輛不至擁擠。復於正陽門城樓加以修葺,陳列古代弓矢甲冑之類,任人觀覽。惜城門修改式樣,與朝鮮所改的,不約而同,真是巧合。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十三 殿試中式引見授主事
政府新設學務處,以張冶秋先生(百熙)任管理學務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後設學部,即任冶秋先生為尚書,規定學制,編訂中小學教課書。冶老湖南人,以學者從政,羅致人才,尤重視留學生,特議考試留學生,以備任用。第一次應試者,只有十四人,西洋留學生,無一應試。第二次人即多了,西洋學生應試者亦多,顏惠慶等即是第二次應試者。考試留學生分兩次,第一次在學務處,及格者再行保和殿殿試。清制會試,進士中式者,再行保和殿殿試,意在皇帝親試後,始能賜進士及第,及定三鼎甲(狀元、探花、榜眼)。此次學務處考試,即等於會試,由於晦若(式枚)、王書衡(式通)兩先生監試,特別優待,中午備席(第二次即沒有這樣優待)。試題為一論一策,皆關於新政,惜不能記憶(餘對於考試,視為敲門磚,自童子試至殿試,試題終未用心記住),試後一榜皆及第。越數日,即行殿試,悉循科舉制,黎明應考者即集左角門,各攜考試用具,並掮一可折的矮几。點名後入保和殿,殿鋪藏氈,將矮几展開,席地而坐。有頃,監試大臣二人入場。少頃,欽派閱卷大臣三人,手捧欽命試題(試題用黃紙恭繕)同試卷,(宣紙析格畫紅直線,即殿試策捲紙),分各生每人一份。分發畢,閱卷大臣即退,只留監試大臣。題分兩種,分文科理科,文科題為策題一道,關於時政者,已記不清。閱卷大臣,一為孫家鼐中堂,一為陸潤庠中堂,一為像是張亨嘉侍讀學士。午膳各帶點心。到申刻,監試大臣即說,快交卷了,不能繼燭。有的早已交卷。越二日發黃榜,張於左角門外,一榜盡賜及第,惟分一等為進士,二等為舉人。第一名為張緒,日本帝大工科畢業,餘列第二。王書衡先生對我說,君卷寫作俱佳,應列第一,即與從前殿試策相比,亦無遜色。孫中堂以考試留學生,應重工科,以示提倡,故將張卷為首。張卷添注塗改,不成其局,未免矯枉過正,但君有屈了。餘隻遜謝。此次殿試結果,引見後授職,在一等者授翰林檢討、主事、內閣中書,二等者授七品小京官、縣知事。吏部定日引見,在頤和園仁壽殿,御案移近殿門,引見者站在陛下,上下都能看見,每人高聲自背履歷,慈禧太后坐中間,光緒皇帝坐於左側。揣引見用意,要觀其容,聽其聲,察其舉止而已。唐蔚芝先生敦囑履歷不可背錯,錯了即為失儀。餘暗笑,難道這三句自己的姓名年歲籍貫,還會記錯嗎?哪知真會出笑話。那次引見,共十四人,由吏部員司引導列為一排,第一為金邦平,第二為唐寶鍔,餘排在第三,只聽得金君朗背,金某年幾歲,戛然而止,唐即接背廣東香山人。以一個履歷,兩人分背,餘適站近,聽得逼真,亦無人留意。大約老輩中鬧這種笑話者,必有其人,故唐蔚老諄諄囑咐也。餘授職主事,歸商部候補,主事六品奏任官。
十四 東三省會議調充隨員(1)
餘在商部約半年,因會議東三省善後事宜(時日本派全權代表來京,商議日俄戰後所得之旅順大連租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