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世所見鬼非死人之神,或所衣之神非所見之鬼也。鬼神未定,厚禮事之,安得福祐而堅信之乎?
【註釋】
繒(ēng增):絲織品的總稱。《初學記》十三:“三年一袷,五年一祫,以衣服想見其容色。”
饗(xiǎng響):享受,指享用祭品。
廣縱:指衣服的肥瘦長短。一尺若五六寸:《周禮·天官·司裘》鄭注:“凡為神之偶衣物,必沽而小耳。”
偶人:指泥塑或木雕的假人,一般都很小。
【譯文】
況且病人看見鬼,以及睡夢中與死人相見,鬼都像人的形狀,所以祭祀時擺的祭品和人吃的東西一個樣。根據鬼要吃飯的道理來推論,那麼鬼也該有衣服,所以又用絲綢給鬼做衣服,以仿效鬼活著時的儀表。用如同活人吃的食物來祭祀,活人想吃這些東西,也希望鬼能享用這些祭品。給鬼做衣服長短不過一尺或五六寸。讓所見到的又高又大的鬼神來穿一尺長短的衣服,難道鬼會高興而給人們帶來福祐嗎?認為所見到的鬼果真是死去的人嗎?那麼給它做衣服就應該像活人的衣服一樣。如果所做的小衣服鬼真的穿上它嗎?那麼所見到的鬼就該像偶人的樣子。這樣說來,世人所見到的鬼並不是死人的神變的,或許穿這種衣服的神並不是所見到的鬼。鬼神是什麼還不能肯定,就用豐厚的禮節去侍奉它,怎麼會得到鬼神的福祐而對它堅信不疑呢?
祭意篇第七七
【題解】
本篇是對《祀義篇》的補充和發揮,進一步論述祭祀的作用和意義。
王充透過追溯各種祭祀的來源,指出人世間所有的祭祀“皆為思其德,不忘其功也”。即是說祭祀的意義在於“重恩尊功”兩個方面。舉行祭祀是人們依照活人賞功養老的道理推演出來的,“未必有鬼而享之者”。祭祀的目的是為勉勵活人盡力,提倡尊崇恩德,是“聖人”實現“功立化通”的一種手段。他生動的比喻說,祭祀就像埋葬一條有功而心愛的家狗,將寶劍獻於亡友的墓前一樣,不過是為了表達人們的某種心意而已,並沒有什麼神怪可言。
王充把鬼神驅逐於祭祀之外,揭露了祭祀求福免禍的虛妄,他在本篇中重申了“人死無知,其精不能為鬼”,“不能為人禍福”的觀點。他在結語中斷言:“雖常祭而不絕,久廢而不修,其何禍福於人哉!”
【原文】
77·1樹:王者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宗廟、社稷之祀,自天子達於庶人。《尚書》曰:“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臣。”
【註釋】
樹:據倫明錄楊校宋本當作“禮”。可從。
這幾句參見《禮記·曲禮下》。
類:在常規的祭天時間以外,臨時根據情況(如戰爭)祭天叫“類”。《五經異義》:“非時祭天謂之類。”
禋(yīn因):古代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燒柴冒煙,再加牲及玉帛燒之。六宗:說法不一。賈逵說:“六宗者,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河海岱也。”馬融說:“萬物非天不覆,非地不載,非春不生,非夏不長,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此其謂六也。”《太平御覽》五三二引《五經異義》:“六宗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居中央恍惚無有,神助陰陽變化,有益於人,故郊天並祭之。”王充則指的是上下、四方之間的遊神。
望:祭祀山川稱“望”。
臣:據《尚書·堯典》應作“神”。引文參見《尚書·堯典》。
【譯文】
《禮記》說: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山川,卿、大夫祭祀五祀,士及平民祭祀他們的祖先。對祖先、土地神及穀神的祭祀,是從天子一直到平民都要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