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頁)

《比丘尼傳》卷一《簡靜寺支妙音尼傳》曰:“荊州刺史王忱死,烈宗(孝武帝)意yù以王恭代之。時桓玄在江陵,為忱所折挫,聞恭應往,素又憚恭。……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yù得之。乃遣使憑妙音尼為堪圖州。”孝武帝以此事問妙音,答曰:“外內談者,並雲無過殷仲堪,以其意慮深遠,荊楚所須。”因此殷仲堪得以代王忱刺荊。殷仲堪在荊州,一反王忱裁抑桓玄的態度。《通鑑》太元十七年謂:“玄在江陵,仲堪甚敬憚之。桓氏累世臨荊州,玄復豪橫,士民畏之過於仲堪。”所以妙音為仲堪圖州的舉動,對於以後桓玄勢力的坐大,荊州局面的發展,關係甚為密切。

順便論及,殷仲堪入荊,不利者除了司馬道子以外,還有琅邪王氏的王珣。《世說新語#8226;識鑑》:“王忱死,西鎮未定,朝貴人人有望。時殷仲堪在門下,雖居機要,資名輕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許。晉孝武yù拔親近腹心,遂以殷為荊州。”案王珣名地出眾,桓氏故吏,自謂桓氏已之所善,由他出守桓氏世守之地,是理所當然。但是琅邪王氏此時已失去發展勢頭,王殉只以世資居位,於朝中兩派均無黨援。其它琅邪子弟,但求依違於各種勢力之間以求祿位,並無一致的政治動向。如王凝之為江州刺史,彈豫章太守範寧,顯係為司馬道子效力;王恭之叛,王廞應恭而又背恭;王謐以晉臣而為桓玄奉璽紱;王珣本人,亦被王恭目為胡廣。所以在東晉門閥政治的最後一個回合中,琅邪王氏已經無足輕重。王珣以才地自許而求增益權勢,是不可能成功的。

綜上言之,王忱死後,孝武帝得勢,以郗恢為雍州鎮襄陽,以殷仲堪為荊州鎮江陵,以王恭為青、兗鎮京口。在他看來,以名士鎮名藩,各懾一方,互相呼應,囊括江左,共擁朝廷,從劣勢徹底轉為優勢,司馬道子在中樞的作用也就不足道了。但是風雲未測,事與願違,東晉政治糜爛過程還未走到盡頭,真正能夠變動亂為安定的因素還未出現。動亂的進一步發展,就要以兵戎相見了。

4。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這段時間便是本書故事的開始)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孝武帝暴死,安帝繼立,東晉主、相相持局面結束。安帝是白痴,他繼位後中樞政柄全歸司馬道子掌握。道子所信任的王國寶及國寶從弟王緒二人“相為唇齒,並弄權要”(《世說新語#8226;規箴》),京師已不存在強硬的對手。但是從全域性說來,上下游的強藩尚未處置,司馬道子的劣勢還未真正扭轉過來。《魏書》卷九六《司馬睿傳》載王恭抗表討王國寶之言曰:“先帝暴崩,莫不驚號,而國寶印�唬�宋奩萑藎�鼓朔搞讖奠椋�笮衘iān計,yù詐為遺詔,矯弄神器。”時王恭之弟王爽為侍中,拒之門外,王國寶遂不得逞。以其時內外形勢度之,王國寶詐詔,不管是否涉及皇位繼承問題,都會有處置強藩的目的。《桓玄傳》桓玄說殷仲堪反對司馬道子,所持理由之一即是:“若發詔徵君為中書令,用殷�(案�為仲堪從兄,時為南蠻校尉,後來反對仲堪興兵)為荊州,君何以處之?”矯詔以處置方伯,搶奪要衝,正是司馬道子的當務之急。

中樞與兩藩的矛盾,達到一觸即發的地步。王國寶、王緒力主司馬道子裁損王恭和殷仲堪的兵權。王恭等則繕甲勒兵,表請北伐,實際上是嚴陣以窺中樞之隙。隆安元年(397年)四月,王恭表列王國寶罪狀,舉兵入討。

王恭舉兵,本與殷仲堪有約。在此之前,桓玄力主殷仲堪勸王恭“宜興晉陽之師以內匡朝廷。己(殷)當悉荊楚之眾,順流而下,推王為盟主。僕(桓)等亦皆投袂,當此無不響應”(《桓玄傳》)。此時江陵、京口兩藩,各有特點。京口王恭居元舅之尊,有久經征戰的北府兵為之羽翼,所以望實俱重,朝廷畏憚。但王恭暗於事機,不嫻兵略,而

最新小說: 崩壞,在崩壞的世界裡成為奧特曼 遊戲之逆襲萌妹 傳奇之我隊打怪PK掉落超極品 還珠格格之香妃重生 仙魔錄:輪迴之主 這城有良田之霸道總裁被強愛 瀚文與武傑 永劫:你一個富二代竟喜歡打電競 哈利波特:過去歸來之人 惡作劇之吻續寫三部來襲 祁同偉棄政從商,沙瑞金給我敬禮 狐妖:你們別倒貼了,我真不敢要 天空之光 海虎:龍之歸途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詩魂落魄迷蹤 原神:丘丘人,但是成為冒險家 【網遊】靠摸魚成為全服第一 網遊:重生之網遊降臨現實之前 亂七八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