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精神。參見本書《訂鬼篇》。
(11)共(gōng供):通“供”。馨(xīn新)香:指芳香的祭品。
(12)旨:味道好。旨嘉:指可口的祭品。
(13)區區惓惓:形容誠懇真摯的樣子。
(14)享:供獻祭品。
(15)歲氣:指一年中的陰陽之氣。
(16)肜(róng容)繹:一祭再祭。殷代叫“肜”,周代叫“繹”。《公羊傳·宣公八年》何注:“殷曰肜,周曰繹。繹者,據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言之,文意也。肜者,肜肜不絕,據昨日道今日,斥尊言之,質意也。”
(17)悃(kǔn捆)愊(bì畢):至誠。
(18)忻:同“欣”。高興。
(19)關納:表達,獻送。
【譯文】
雩祭,很古以前就有的。所以《禮記》上說:“雩祭,是祭祀解除水旱災害。”自古就有雩禮,所以孔子對此不譏刺,而董仲舒發揮了它的大義。如果是這樣,雩祭,是祭祀之禮。雩祭符合禮,發大水就擊鼓獻上牲畜祭祀土地神,這也是符合於古禮的。符合於禮就不會錯,這是應當舉行雩祭的第一條理由。按照禮的規定,祭祀土地神,報答它生長萬物的功德。土地寬廣遙遠,難得普遍祭祀到,因此建立一個社作為供奉土地神的場所,一心一意地供奉它。造成水旱災害的是陰陽之氣,它充滿天地之間,難得全部祭祀到,所以修建祭壇設立牌位,恭恭敬敬地祈求,仿效祭祀土地神的道理,這是消除災害,恢復正常狀況的辦法。把對待活人的辦法推行於事奉死人,把對待人的辦法推行於事奉鬼神。陰陽精氣,也許像活人一樣能飲食吧,所以供奉芳香的祭品,奉獻可口的祭品,誠心誠意,希望能對自己的供奉給予報答。從推行祭祀社神方面說來,這是應當舉行雩祭的第二條理由。一年中陰陽之氣調和,災害不發生,尚且還要舉行雩祭。現在祭祀靈星是依照古代的雩禮。何況一年中陰陽之氣發生了變化,水旱災害經常出現,君主的驚懼,必然是很痛切的。雖然有了對靈星祭祀,仍然要再舉行雩祭,唯恐只有前一項祭祀還不夠周到,這就是一祭再祭的含義了。期望消除災害帶來的損失,獲得莊稼豐收的報答,這是應當舉行雩祭的第三條理由。行禮的時候心是至誠的,樂曲的節奏是歡快的。至誠可以用玉器絲帛來表達心意,歡快可以用鐘鼓來檢驗誠意。雩祭禱告祈求,君主是極誠懇的。至誠的心意隱慝於內,無法表達出來,所以舉行雩祭以儘量表達自己恐懼不安的心情,把自己的誠心獻到雩祭臺前。用玉帛鐘鼓來表達祭祀的誠意,這是應當舉行雩祭的第四條理由。大臣得罪了君主,兒子對父親犯了過錯,等到自己改正時,尚且應當對自己的罪過進行道歉。君主對旱災惶恐不安,如果旱災是由政治所引起的,就好比大臣得罪君主和兒子對父親犯了過錯一樣。不聲不響地改變政治,暗中改變道德行為,不顯露出來,上天的憤怒不會解除,所以必須舉行雩祭,為表達對旱災的惶恐不安的心意,這是應當舉行雩祭的第五條理由。
【原文】
45·11漢立博士之官(1),師弟子相呵難,欲極道之深,形是非之理也。不出橫難,不得從說(2);不發苦詰,不聞甘對,導才低仰,欲求裨也(3),砥石劘厲(4),欲求銛也(5)。推《春秋》之義,求雩祭之說,實孔子之心,考仲舒之意。孔子既歿(6),仲舒已死,世之論者,孰當復問?唯若孔子之徒,仲舒之黨,為能說之(7)。
【註釋】
(1)博士:參見3·3注(13)。
(2)從(òng縱):通“縱”。直,正確。
(3)導:選擇。這兩句不好理解,疑當作“導米低仰,欲求粺也。”《後漢書·和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