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型人才,而不是擅長領軍作戰的將領。八月五日,德皇任命威廉皇儲為海軍參謀長,海軍上將舍爾為公海艦隊司令。雖然提爾皮茨仍然以海軍戰爭大臣的身份兼任海軍司令,但是實權已經移交給了皇儲。此外,得到重用的還有海軍中將希佩爾,他的職務是公海艦隊戰列巡洋艦分隊司令。接替提爾皮茨出任帝國遠東艦隊司令的斯佩則被晉升為海軍中將。
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基本上都是馮承乾的安排,德皇只是下達旨意。
可以說,這個時候,馮承乾才是帝國海軍真正的靈魂人物。在這些人事安排中,最讓馮承乾擔憂的正是舍爾。
雖然舍爾得到提爾皮茨力薦,之前的表現也非常出眾,但是馮承乾對他並不放心,只是苦於沒有更好的人選。如果不是馮承乾的軍銜過低,而且在帝國海軍服役不到一年,他更願意親自擔任公海艦隊司令。
所幸的是,德皇已經做出保證,只要馮承乾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指揮才能,就會給他一個更高的位置。
到達威廉港,馮承乾就收到訊息,法軍已經發動進攻,而且攻入了阿爾薩斯地區。
顯然,這絕對不是什麼好訊息。
雖然只是海軍少校,但是馮承乾根本顧不了那麼多,當天下午就給提爾皮茨發了一封電報,希望提爾皮茨以海軍戰爭大臣的身份,向陸軍戰爭大臣法金漢提出,不要因此加強德軍的側翼防線,必須把重點放在右翼大回旋進攻上,如果抽調兵力去增強側翼防線,進攻必然受阻。
顯然,不大可能說服小毛奇,就只能在法金漢身上想辦法了。
這個時候,馮承乾已經認識到,法軍這次無關痛癢的反擊行動,很有可能打亂德軍的進攻行動。
馮承乾甚至有點擔心,德皇會在這個時候犯糊塗。
要知道,德法積怨,就與阿爾薩斯地區有關。
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在德法邊境線上,在歷史上,兩地都屬於德意志聯邦,卻又長期受到法國統治。普法戰爭之前,兩地屬於法國,後來割讓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法國對此耿耿於懷。
不管法軍是出於自信,還是別的什麼原因,進攻阿爾薩斯地區,必然影響到德軍。
小毛奇堅持在側翼防線上部署更多的兵力,就與法軍有可能攻打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小毛奇的擔憂變成了事實,他就更有理由加強側翼防線了。
問題是,這麼做有意義嗎?
法國還沒有完成戰爭動員,部署在邊境防線上的兵力也就四十萬左右,還得抽調兵力加強北部防線。很明顯,法軍在阿爾薩斯方向上的反擊只是戰術性質的,根本沒有能力深入帝國境內,更不可能對帝國構成嚴重威脅。因為阿爾薩斯地區的居民以日耳曼人為主,又在帝國的統治下過了近半個世紀,所以法軍更不可能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援,也就不可能長久佔領該地區。
事實上,只要德軍繼續保持住右翼的攻勢,法軍的反擊就將瓦解。
說得簡單一點,德軍根本沒有必要為此調整進攻方案,更不用從主要戰線上抽調兵力去對付法軍的反擊行動。
對此,馮承乾看得很清楚。
可惜的是,小毛奇卻犯了糊塗。
雖然在提爾皮茨出面之後,法金漢就聯絡了小毛奇,讓他繼續加強右翼攻勢,爭取儘快打下列日要塞,確保大回旋進攻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在八月八日,小毛奇依然從右翼戰線上抽調了八個師去加強阿爾薩斯地區的防線,並且計劃動用在該地區組建的預備隊,發動一場反擊戰役。
收到訊息後,馮承乾也就只能暗自嘆氣了。
小毛奇太倔強,或者說太自以為是了。照這樣下去,強大的德軍、以及勝利的希望都將葬送在他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