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交織在一起的圈子便如同被風吹散的雲朵一般,漸行漸遠,彼此之間幾乎再難有交集。
這所謂的命運,難道真的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已然註定?有時候想想,確實令人感到無奈又唏噓。如今的教育現狀更是凸顯出這種差距,有些孩子只能在岌岌可危的危房中求學,教室不過是用磚頭簡單堆砌而成的柱子撐起,門板則充當了書桌;而另一些孩子卻能身處寬敞明亮、窗明几淨的教室裡,享受著舒適宜人的空調,透過先進的自媒體螢幕接受知識的洗禮。
更不用說課餘生活的天壤之別了,一部分孩子除了完成學業任務之外,還要承擔繁重的農活,不停地收割那永遠也割不完的青草;反觀另一部分孩子,他們除了學習,還擁有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培養機會,可以盡情地跳舞、彈奏鋼琴或者揮灑畫筆描繪心中的美好世界。
這樣鮮明的對比,怎能不讓人心生感慨呢?
然而,在學校這個環境當中,以成績作為衡量標準,可以說是相對而言最為公平和平等的一種方式了。畢竟,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只要透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取優異的成績,就能夠獲得相應的認可和回報。可是,當我們沿著小學、中學再到大學這樣的求學之路不斷前行時,卻逐漸察覺到一個現象:成績已經不再是評判學生的唯一側重點了。
地域差異以及家庭背景這些因素,開始逐漸顯現出它們的影響力來。比如,來自新疆的考生可能只需要考 380 分就能和河南的考生(532 分)一同被某所大學錄取。而且,有些大學在本地招生的時候,會給予本地生源較大的比重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