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交通系統、經濟結構既分散又落後,使得日軍無法透過一兩次決定性的戰役將中國徹底擊敗。而要想完全征服中國,對於日本來說則是力所不能及的,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本身的資源尚處於開發的初級階段,道路、也力、機械、基礎設施都不支援日本快速攫取資源“收回成本”。佔領區的中國民眾也首次表現出了全民範圍內的不合作,甚至進行大規模的武裝抵抗,而中國在日本全面入侵的催化下,迅速從中古國家狀態向近代民族國家狀態演變,同時,我國的軍事抵抗不斷加強。由於這些方面的原因,日本無法在中國透過以戰養戰的方式持續擴張。相反,這場戰爭在不斷消耗日本有限的國力儲備。”
將自己的茶杯、杯蓋、杯碟分置於茶几上,李璜又繼續說道。
“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的三環戰略第一次卡殼。工業化、軍事擴張和資源掠奪,這三者中任何一個因素都是脆弱的。如果其中一環出現問題,必然產生連鎖反應,過去,日本可以透過國際債券市場解決資金,但歐美的經濟危機卻使日本根本不可能透過國際債券市場獲得資助。而同時戰爭的長期化迫使日本所需進口的原料的品種和數量大大增加。戰爭的確使日本軍隊擴充了它的實力,但這是以削弱經濟基礎為代價的。從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持續5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高達100億日元。這是日本近代以來的4次對外戰爭費總和的2倍有餘!受此影響,日本的出口產業則因原料不足而使產值明顯下降,進而導致出口減少。這又進一步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日本經濟由此陷入惡性迴圈當中。去年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2。9%和l9。6%。為了彌補貿易萎縮造成的物資短缺,日本只好動用國內的黃金外匯儲備,但是日本的黃金儲備亦隨之被消耗一空,”
日本長期積累下來的388噸黃金儲備僅剩下25噸,管明棠在心裡默默的念著這個數字,持續一年的戰爭,日本幾乎耗盡了他的外匯。
“日本在中國得不償失的冒險不僅使自己陷入困境,也惡化了它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這更進一步惡化了他們透過國際債券市場解決資金問題的可能,軍事上的受挫、經濟上的重創、得不償失的冒險,可以說,這三者正是日本最終選擇停戰的原因。”
此時的書房內,似乎只能聽到李璜一個人的話聲,而管明棠則是興致盎然的聽著他的分析。
“現在停戰了,日本看似從中國這個耗盡日本財力的戰爭泥沼中抽身而出,從而令日本可以重新恢復其經濟,進而增強其實力,但是一切真如想象的那麼順利嗎?”
面上帶著笑容,李璜迎著主任的目光,慢聲說道。
“主任,您是否記得,去年在日本國內,“盧溝橋事變”剛爆發時人們到火車站歡送軍隊出征的熱烈場面已經消失了,人們現在更加關心的是越來越糟糕的經濟狀況。軍方感到現在需要一個替罪羊為自己當初的無知和狂妄辯解。最終,軍方指責除了德國和義大利以外的所有西方列強再加上蘇聯,稱它們要為他們在中國遭受的挫折負責,他們指責蘇俄的對華軍事援助,是其軍事上失利的主要原因,指責英美用貿易勒卡迫使其被迫停戰,總之,一句話,不是皇軍無能,而是歐美列強太陰險,這進一步加劇了國民對歐美列強以及蘇俄的敵意,當然這只是民眾的心理,暫時尚左右不到的日本的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