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精水亦隨氣而上出者也。熱則人氣在外。腠理開而汗大洩。津氣外洩。故在內之血氣減少。此言人之血氣。
本於下焦之精氣也。地凍水冰。則天氣收藏。而人氣在中。面板緻密。而汗不出。精氣內藏。故血氣自強也。善行水者。不能鑿冰。善用針者。不能取四厥。謂氣隨天地之寒暑出入。非人力之所能強也。
治厥者必先熨。通其氣也。調和其經。通其經也。謂所受於天之精氣。行於經脈之外內者也。調之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謂血氣之行於上下四旁。無處不到也。淖澤者。行之太過。當刺而平之。緊澀者。澀滯不通。當破而散之。此所謂以針而解結者也。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
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此言後天飲食之谷氣。乃營衛宗氣。各走其道。充於形身之上下者也。厥在足者。少陰之氣厥也。
寒氣厥逆於下。是以宗氣不能不行。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通之。謂下焦之精氣。乃陰陽水火。得火熱而後能溫其水寒。夫所受於天者。少陰腎臟之精氣也。衝脈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
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 中。厥在於足。而宗氣不下者。謂宗氣下行。而與少陰之氣相合也。
夫所謂合併而充身者。下焦先天之氣。上與陽明之谷氣相合。而出入於關節肌腠之間。然而後天所生之宗氣。亦下行而與少陰之精氣相合。注於氣街。入於 中。並行於經脈面板之外內者也。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此申明血氣之行於脈中也。內經雲。絡滿經虛。瀉陽補陰。經滿絡虛。瀉陰補陽。蓋以裡之經脈為陰。外之絡脈為陽。血氣之行於脈中。從經而脈。脈而絡。絡而孫。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而後取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此申明血氣之行於脈外也。六經者。手足之十二經別也。大經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胃腑所出之氣血。充於面板分肉之間者。從臟腑之大經。而外出於面板。橫絡者。經脈之支別也。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經脈之橫絡。盛加於大經。而令之不通也。故視而瀉之。
此所謂解結也。此二節。論水谷
所生之血氣。營於脈中。充於膚腠。各有道路也。閔士先曰。以此二節列於節中者。分別合併。而充身之真氣各別也。當以自費之義參之。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此言下焦所生之氣。從下而上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上寒下熱。此太陽之氣。留於下而不上。故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以候氣至。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火熱與下之陽氣交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閔士先曰。本經凡曰項太陽。皆在氣分上看。取表氣。故不言經穴。趙庭霞曰。少陰太陽。本水火之標本。故俱用火以溫氣。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此言上焦所生之氣。從上而下也。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此上焦之氣。
從上而下。如上熱下寒。當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此因脈虛而氣陷於脈內。不能燻膚熱肉。
故下寒也。故當取之於經。俟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