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使用的是山炮彈上的觸發引信改制成的簡易地雷。
甚至很多直接就是將幾枚**式榴彈捆成一捆,中間的一枚換上九七式碰撞式引信,埋在地上充當反坦克地雷。只是這些反坦克地雷,引信相當一部分並不可靠,而且殺傷性也不大。但是炸斷坦克的履帶,卻沒有任何的問題。
至於反步兵地雷則更加簡單,很多壓根就是直接用罐頭盒裝上部分炸藥,加上九八式手榴彈的拉發引信,或是安裝上製作粗糙的壓發引信。或是用九七式手榴彈,或是**式擲彈筒榴彈改裝的。
日軍佈設的地雷數量雖多,但是埋設的花樣與抗聯相比還是相差太遠,幾乎沒有埋設任何的詭類。相當一部分的地雷,壓根就是裝上引信之後丟在地上的,連覆蓋上一層土作為偽裝都沒有。
按照陳翰章的判斷,日軍佈置雷區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殺傷多少敵軍,而是要迫使敵軍儘可能長的時間暴露在後邊的機槍和炮兵火力之下。也就是說,日軍除了反坦克地雷之外,其餘的防步兵地雷的真實目的,就是拖延時間,增大抗聯攻擊部隊暴露在自己火力射程之內的時間。
至於真正的殺傷性武器,還是依靠輕重機槍和炮兵。也就是說日軍只把地雷看做一種手段,而絕對不是一種殺傷性武器,否則除了反坦克雷之外,其餘的防步兵地雷不會埋設的這麼草率。
儘管這些日軍地雷製作極其粗糙,還有相當一部分不是太可靠。但是卻與那些核心永備工事,以及輕便的三七步兵平射炮、二十毫米步兵反坦克機關炮成了此次作戰抗聯突擊最有威脅的裝備。
不過這些製作簡易的地雷數量雖然大,但是清掃起來並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抗聯使用仿製的蘇式火焰噴射器,以及繳獲的日製百式火焰噴射器一次噴射,可以開啟三十米長的通道。
無論是什麼地雷,都是扛不住一把火的。用火焰噴射器掃雷,是一個即省事又便捷的戰術。而如果使用炸藥或是爆破筒製造的爆破索,陳翰章判斷使用六根爆破筒捆綁,一次就至少可以開闢出十米寬的通道。
即便這些爆破索無法徹底的摧毀地雷,但是使那些製作粗糙的引信失靈卻是基本上沒有問題。而製作和運用這些簡易裝備,對於部隊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可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想的起來。
攻擊部隊在進攻之中,一旦遇到有著交叉機槍火力掩護的大面積雷區,就知道一個勁的呼叫後邊炮火掃雷。不僅Lang費了大量的炮彈,還直接影響部隊的攻擊效率,耽誤了大量的時間。
對於陳翰章來說,此戰之中日軍部署的罕見大片的,幾乎覆蓋了整個戰區的雷區只是一個意外。通遼一線日軍反坦克炮和機槍的數量之多,也是一個讓整個攻擊部隊相當意外的事情。通遼一線的日軍機槍和反坦克武器的配備,遠遠超過了日軍一個師團的編制。
其中日軍九四式的三七速射炮的數量雖然不算多,沒有超過日軍野戰師團編制數量太多。但是三七步兵平射炮,以及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動炮的數量卻出乎他的意料。僅僅從作為整個戰場一個方向的巴彥塔拉一線繳獲數量之多,就可以看得出日軍配備的數量遠遠超過想象。
這幾種威力並不強的反坦克火炮,雖說無法在正面擊穿抗聯經過改進的蘇制坦克。但是從側翼、後方抽冷子下手,卻還是有相當威力的。尤其利用人工製造的土坡,在抗聯坦克翻越露出最薄弱的底盤的時候,在近距離連續射擊威力還是相當大的。而且從側後方向設計其在近距離之內,可以擊穿裝甲薄弱的發動機。
始終搞不清當面的日軍是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