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北方面軍在詳細的考慮了第一階段會戰之中,林西與通遼方面作戰的經驗之後。發現手中的這些日製反坦克炮,即便加上大量繳獲的英制兩磅炮,也很難從正面擊毀抗聯經過改裝的T二六坦克。
除了那些繳獲的英制兩磅炮,以及新式的,數量寥寥無幾的一式速射炮之外。日軍手中其餘的反坦克武器,即便是貼近開火,也幾乎無法擊穿經過改裝的抗聯T二六坦克正面裝甲和炮塔。
要想遏制住抗聯可能的裝甲攻勢,就必須集中火力打坦克的側面,尤其是最薄弱的發動機部位。尋找這款蘇制坦克之中,最薄弱的地方。在不就是使用反坦克地雷,先炸燬抗聯坦克履帶,然後以步兵靠近,使用集束手榴彈或是燃燒瓶擊毀抗聯坦克。
所以日軍除了正面防禦陣地之外,在縱深工事的修建上,可謂是下了相當大的苦心。與正面成線狀的防禦工事相比,在縱深地帶則修建了大量的倒打火力點,以及射擊口面向側翼的暗堡。
並將加強的英屬維克斯重機槍,以及自身裝備的九二式重機槍。以及一多半的反坦克火力,全部都配備在這樣的工事之內。這些工事擁有兩個射擊口。在一線陣地被突破之後,可以利用交叉火力封鎖住跟隨坦克突擊的步兵,同時也從側翼可以對付向縱深穿插的抗聯部隊。
同時考慮到抗聯在地面炮火,以及裝甲兵上的優勢,日軍在察東的整個防線,重點都是在二道防線,以及一道與二道防線之間的結合部。不過並不知道抗聯擁有了美製戰略轟炸機的岡村寧次,並沒有預料到抗聯會給自己來上地毯式轟炸這麼一手。
一線與二線的防禦縱深,並沒有拉的太遠。儘管要比日軍在進行防禦作戰之中,典型戰術中的兩道防線距離遠上一些。但是考慮到武器的射擊距離,還是沒有超出太遠。但每道防線,說是一道防線,但是實際上是由三條近距離內防禦工事群組成的。
這樣,抗聯無論是從正面迂迴,還是從開啟突破口之後,進行迂迴穿插。除了一點點的硬啃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辦法加快進攻速度。而且即便開啟突破口,向縱深穿插的時候,其坦克與步兵也會遭遇到大量從側翼打來的反坦克炮火,以及機槍火力的打擊。
在岡村寧次親自督促之下,重新進行了改造的日軍防禦陣地,所下的這番苦心沒有白費。大量設計角度極為刁鑽的,射界成交叉的機槍,以及反坦克炮陣地,給抗聯帶來了相當大的威脅。
這位岡村大將可謂是苦心積慮,他唯二沒有算計到的是,抗聯居然會給他在正鑲白旗境內的防禦陣地,來了一場一百噸炸彈的地毯式轟炸。直接將他在正白旗境內的兩道防線,全部給炸了一個底朝天。將這些他認為馬蜂窩一樣的工事群,根本還沒有來得及發揮作用,就大部都被摧毀。
以及抗聯居然裝備了行動速度雖說有些緩慢,越野能力也有些差。但是裝甲最薄處也有五十毫米,渾身上下猶如一塊鐵疙瘩的瑪蒂爾達二型坦克。他的那些為抗聯改裝過的蘇制T二六坦克準備的戰術,對付這位鋼鐵夫人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用。
即便是威力最大的一式速射炮,在有效距離之內也無法穿透他的側翼裝甲。但除了瑪蒂爾達二坦克仗著皮糙肉厚,可以橫衝直撞外。T二六輕型坦克,對於日軍這種防禦戰術,幾乎沒有太多的應對辦法。
與全身都皮堅肉厚的瑪蒂爾達二型坦克不同,鑑於上次改造使得T二六坦克機動能力降低很多,對坦克的結構磨損相當厲害,機動能力也下降太多的教訓。此次會戰除了正面的裝甲得到加強之外,炮塔上的附加裝甲之外,坦克車身上的裝甲全部被卸下。
以保證這種坦克的脆弱的發動機,能夠支撐坦克的重量,在無可更換髮動機的情況之下,儘可能的保持原有的九十一馬力發動機的效能以及可靠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