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密集的火力,為後續部隊開啟一條通道。
在第一梯隊負責打前站的特務團出發後,楊震親自指揮後續跟進的第二梯隊,同樣做好戰鬥準備的教導總隊也是一樣配置。刺刀上膛、手榴彈擰開保險蓋,一挺蘇式轉盤機槍和兩挺比利時輕機槍全部掛在胸前。
幾乎就在第一梯隊出發的同時,那邊李明博指揮的掩護部隊集中楊震留下的全部火力,已經與退至浙溪橋一線,發現這邊正在向東邊山地強行突圍,正試圖用火力封鎖住山口的四十師展開激烈的交火。
在李明博不計彈藥消耗的拼命掩護之下,整個皖南還留在三戰區合圍圈最後一個缺口上的部隊以最快的速度透過馬渡橋一線的狹小平原。所有的人都記住臨出發時,楊震的一句話,進入山區就是勝利而在拼命的奔跑。
與後續部隊相比,前邊開道的特務團則利用手頭上已經是儘可能集中的火力,與前邊一切試圖攔截的小股敵軍激戰著。好在整個馬橋渡一線的敵軍大部分已經南撤至於浙溪橋一線,留在馬渡橋一線正面山口處兩側制高點的敵軍只有四十師直屬工兵營的一個連兵力。
原本駐守在馬渡橋山口,是在戰鬥打響後被派來修築防禦工事,以防止前邊的防線被突破,而準備第二道防線。壓根就沒有想到對手的動作工兵營的這個連,此時還不知道他們已經是三戰區對雲嶺皖南部隊駐地構成的封鎖圈的最後一道防線。
儘管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最後的一道封鎖線,但這個臨時改行成了步兵的工兵連,卻依舊試圖利用自己控制制高點優勢,將突圍部隊阻擊在山口處。卻不想與對手剛已遭遇,就劈頭蓋臉的遭到了一頓密集的,中間還夾雜著大量手榴彈的彈雨橫掃。
作為一個連武器都沒有多少,本行就是構築工事,卻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戰場態勢的變化。而突然間被推到整個風口lang尖,而臨時該做步兵的這個工兵連。儘管在特務團壓上來之時,試圖頑抗。
只是工兵畢竟是工兵,修建工事他們在行。但是在沒有經受過野戰訓練的他們,讓只有一半人有槍的他們去阻擊一支幾乎要殺紅眼的部隊,卻是非他們所能幹的了的。儘管浙溪橋一線的守軍拼命試圖以火力支援他們,但戰鬥力有限終歸還是戰鬥力有限。
還沒有等在特務團密集的火力打擊之下弄的矇頭轉向的連緩過勁來,特務團的刺刀便已經伸到了自己鼻子下面。儘管有著地形可以利用,但被賦予了重要職責的這個工兵連,依舊沒有堅持太長的時間,山口處兩個至關重要的制高點便相繼丟掉。而山口處制高點的易手,也就意味著三戰區沿皖南部隊周圍構築的最後一道封鎖線的崩潰。
在以旋風般的火力,擊潰山口前一一九團一個連部隊的頑抗後,劉別生留下政委帶著三個連繼續向東突擊。自己則指揮一個加強連,並兩挺輕機槍立即搶佔山口兩側的高地掩護後續部隊進山。
親自指揮後續第二、第三梯隊進山的楊震,見到劉別生利用敵軍工事構築的簡易陣地,正在控制山口兩側制高點的部隊後,卻相當滿意的點了點頭。
在透過平原已經進入山區後,楊震拒絕了馮達飛以及幾個團幹部請示讓部隊休息一下的建議。不待後續掩護的李明博抵達,指揮部隊繼續以強行軍的速度,向東北方向主力撤退的方向快速的撤退。
直到部隊進入高山鐺以南、宋家坦以北黃山餘脈的深山老林之中,已經出現大量掉隊情況之後,楊震才下令部隊休息。但是部隊除了派出的警戒部隊之外,其餘的人都可以休息,作為指揮員的楊震卻不能,也無法休息。
在下令通訊科架設電臺與軍部溝通後,楊震卻是拿著望遠鏡,爬上了東北方向的一個山頭,仔細觀察起周邊的情況來。看著周邊山高林密的環境,楊震徹底的鬆了一口氣。至少短時間之內,部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