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參酌各國憲法,採用責任內閣制,總理欽派,閣員由總理遴請欽派,國會兩院制,人民應享之權利,與各國憲法相同。另設樞密院,以位置舊人。草案成後,在天壇開憲法審查會,由資政院選出議員廿四人,政府派十二人,憲政館全體參與,只作旁聽,開會討論。由起草員逐條宣讀解釋,又由議員等質問修改,經過兩月餘,按照三讀會,始行成立,名為大清天壇憲法草案。因適應時代,君權稍重,雖未實行,亦為有清一代之重要掌故。
十八 袁兼外尚革新外務部
項城內調為軍機大臣,北洋新軍統歸陸軍部節制。陸軍部尚書鐵寶臣,亦滿員中之佼佼者,以為軍權歸入中央,即可中央集權;反對行憲,亦是此君。豈知小站新軍由項城一手訓練而成,將領都是項城的心腹,向來只知有袁宮保,豈鐵寶臣所能轉移。後以良賚臣之建議,加入日本士官出身之將領,意在分化原來之將領,反起了派別之爭,成為革命之先鋒,豈非人事之不臧歟。
項城又兼外務部尚書,就任後以外務部暮氣沉沉,對於人事略有更動,以唐紹儀為侍郎,調周自齊、高爾謙、施肇基等為丞參,張蔭棠、顏惠慶、朱子文、鍾文耀等,均是那時奏調外部的。將舊日丞參酌放東歐小國,如瑞典、丹麥之類。設新聞處,以顏惠慶主其事,魏宸組、刁作謙諸人皆是先入新聞處。唐少川先生以英美外交家聞名,提議與英國商勘藏印界務,即派唐紹儀為勘界大臣,張蔭棠副之。調津海道梁敦彥(號嵩生)升為侍郎。時印度尚屬英國,西藏分前後藏,前藏為*喇嘛,主親英,後藏為班禪喇嘛,主親俄,交涉物件,仍是英國。英自袒印,以印藏界線早已議定,商議半載,毫無結果。遂以駐藏大臣易以張蔭棠。駐藏大臣是優缺,歷任大臣均由滿員充任,卸任後,金銀財寶滿載而歸。漢人為駐藏大臣,自此開始。後由英國提議,藏印劃界,政府派陳貽範(駐英使館頭等參贊)為代表,英國派駐印度參贊馬洪為代表,在拉薩開議,英代表提出議案,以西藏自治,及以藏印之間一山脊為藏印界線,陳代表駁斥自治案,此案撤回。英代表以界線非照英案不可,陳代表以藏印界線,有大清一統志為憑,堅執不允,相持至四月之久。英代表聲言,若不照英案之界線簽字,英國即與西藏單獨訂約,陳代表不得已於界圖上畫了押。並宣告畫押不算簽字,簽字須得政府訓示,即回京報告。政府又令駐英使臣向英政府宣告,不承認英國擅定之藏印界線,陳貽範又受申斥,此案就此擱起。而英國與印度,即以此線名為麥馬洪界線,以至於今。因手頭無資料,故僅記其大略如此。
唐侍郎後升任郵傳部大臣,建議向美國借款,建設錦愛鐵路,美已同意。日本根據東三省會議錄,提出抗議,卒未成功。餘想此事唐大臣自食其果,應知主權之說,不足憑乎!餘在外部,關於議約後問題,大半由我主辦。時內田公使內調,繼以伊集院,伊氏回國,繼任者為山座圓次郎。此君亦出席東三省會議之一人,性豪爽,不拘小節,又豪於飲,公事桌上,酒以當茶,白蘭地酒不離桌上。有一次上午十時許,餘以事往訪,公使尚未下樓,即請至樓上書房,公使晨衣相見,啤酒瓶已空至六七個。與他談公事,如涉重要者,總說考慮再復,不重要者,即說照貴部意思辦了好了,何必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