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真正作戰,袁譚也實際上聽說了趙雲這位劉曄委任的鎮守徐州主將,但場面話還是要揣著明白當糊塗地。
“某是為劉幽州親任守徐將軍,常山趙雲是也!吾嘗聞劇縣是為北海國治所,且是孔文舉為任駐地,怎的成為青州治所?至於為何而來,則是因為孔北海之請吾主派大軍助其平賊了!現今亂局,雲便請問一句,孔北海何在?劇縣又究竟生何種變故?”
裝糊塗這招,稍有些頭腦的人都會用,趙雲自然也不例外。反而袁譚不可能知道孔融在他手上,就算最後他的目地暴露,也可以說是後來遇上,聽其所勸故而如此。
“逢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語言這門藝術在不同的人口中說出,結果就是這麼奇妙……
時青州亂勢漸止,孔文舉認為其精力不足以再治北海,故而讓賢,至於借兵平賊之事,本牧未聽其言,聽怕將軍所言非實罷?”
這個時代又沒有什麼錄音的東西,袁譚這麼隨口妄語,哪怕事後被指出,他也可以來個死不認帳,反正實際利益到手就行。再借機抓對方話語中的漏洞,使對方理屈詞窮,沒有藉口,這便足夠了。
“袁大人家世淵遠,所說之話語,吾等武夫本應當全數相信才是,但先時孔文舉遣使孫乾帶親筆書信送於吾主,盡數賊圍劇縣之事。若真是退位讓賢,便請大人教孔大人出來告之一聲,則末將立時領兵迴轉!”
孔融就在自己手上,心中有底的趙雲當然不會在言語上讓袁譚佔了理,言辭間咄咄逼人卻又讓人聽著覺得他誠意過人,不似作偽,若袁譚有推脫之辭,無論說得多好聽,那也是一個破綻,讓人無法信服。
“這卻是難辦了,本牧領大軍解圍後,孔文舉便領著家小往北投鄴城去了,劉幽州與吾父親大人袁冀州也頗有些交情,既然事已解決,吾等亦非敵對,子龍便領軍回去罷!”
袁譚反應也算夠快,這話倒是圓謊圓得頗有水平,扯出袁紹與劉曄並非敵對地事實來,未必沒有提醒趙雲意思,至於趙雲剛才口中那就是指他袁某人,指桑罵槐這個事實,也被他硬忍過去了。
“原來如此!但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看來孔大人走得太急,竟然連封親筆交待書信都未曾留下,短短几日間,只怕那賊子並未走遠,末將便先駐守此處,請袁大人費心趕上孔大人,教其寫封書信回來,吾接到立時迴轉。至於大軍駐紮此地糧草等物,既然換了主官,末將也就不求袁大人勞心破廢了,袁大人也不必愧疚於心,末將所帶糧草頗多……”
趙雲這番夾槍帶棒的話語說出,頓時讓袁譚臉色青白交加,話說到這份上,他也再無法找到理由來狡辯,沉默半晌後,終是想到了主意,這才強忍著自己積聚不少的怨氣道:“那便如此罷,本牧自會派人去辦理此事!”
找人尋到孔融手書,然後偽造一封,這技術含量並不算太高,只需過上三四日,時間合適送給趙雲,袁譚當然就認為大功告成。
“正好再告訴袁大人一聲,末將此來經常遇到不明旗號之賊軍攻擊,損失頗多,為保護劇縣安全並著為傷亡將士復仇,此段時間內,精騎會在四圍行動,袁大人只需管理好劇縣內政即可,將士也可多多休息不用出城。如此一來,逢得非吾軍之人,騎士便可直接將其剿滅,實在省時省力,為免不必要地誤會,還請袁大人依此辦理。
趙雲不緊不慢再加上的話語,讓袁譚氣得幾乎吐血,這明顯的威脅語氣使他意識到了只怕別有內情,但他依舊未想到孔融會在趙雲手上,原因很簡單
畢竟他來攻北海是沒有正當理由,完全就是突襲,如若以孔融請來他們調停為名,迫使他讓出北海豈非更是直接?雖然會招袁紹之忌恨,但劉曄與袁紹之間本就不是同道中人,這點誰都心知肚明,只是因為各自的顧忌,所以不想現時翻臉兩敗俱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