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諺。
葬於北邙,是何等榮幸,而暴斃於北邙,卻又另當別論。逝者無言,箇中滋味,僅憑他人猜想。少年嘴角冷笑,天道迴圈,惡行終有惡報,而親眼目睹,終究快慰。北邙派一夜之間,連同掌門及弟子下三十六人,無一餘生,其慘狀不忍卒睹。
北邙派掌門楊鴻,雖未歸入黃河派,但與黃河派掌門展仝交情甚深,兩派之間互通往來,親密仿如一脈同出。三日前一個黑夜,一少年手無寸鐵,孤身直北邙山,不問緣由,逢人便殺。楊鴻狂怒狙擊,交手不及三個回合,穴道被封,隨後目睹派中下被誅,竟無一人倖免。乃問,少年冷笑不答,探爪擊其身,取血於牆疾“馬”字,楊鴻面如死灰,垂頭無語,眼前爪影晃動,登時化身與葬於北邙山之歷代名人作伴。
天子腳下,竟發生如此慘案,作案人膽子之大,可謂前所未見。訊息即時傳遍汴京,凡來往十七至二十歲少年者,均嚴加盤查。其時朝廷正與契丹酣戰,對於此等江湖仇殺,本不應如此隆重對待,皆因那個鮮紅的“馬”字過於顯眼。一代豪俠馬蓋龍,當年率領應天教,屢次跟隨朝廷出征,其所到之處,契丹將領無不聞風喪膽。當時朝廷甚為倚重,宋太宗曾感慨地說:“朝廷諸將皆如蓋龍,契丹則不足懼矣,收復燕雲十六州,其易與反掌。”可惜馬蓋龍對於朝廷一些作為卻不感興趣,每次打完契丹,便率領應天教徑回綿山,從不入宮領賞。太宗閒時思念馬蓋龍,邀其至汴京一聚,豈料馬蓋龍不願受朝廷所控,竟藉故推辭。當時群臣氣憤,紛紛指責馬蓋龍恃功自傲,簡直是目中無人,連忠臣寇準,亦不免皺眉。太宗卻笑曰:“蓋龍乃江湖中人,性情率直,雖不甚懂禮節,念其一心為朝廷出力,孤亦不怪。”之後再也不去勉強。
殺人者自稱姓“馬”,必與當年馬蓋龍有莫大關係,楊鴻射殺馬伕人一事,江湖人盡皆知,由此推測,十之**此人便是馬蓋龍之後人無疑。當年中原武林各派齊聚綿山,殺死馬蓋龍,摧毀應天教,而朝廷對此事卻不聞不問,事後亦不見追究。有人提起,太宗只是說了聲“可惜”,並不加置論,這種江湖仇殺,仿似跟朝廷並無任何關係。宋太宗於997年駕崩,宋真宗即位。而馬蓋龍的名字,多年來並不曾被人遺忘,每逢契丹兇猛,私下議論中便經常聽到“馬蓋龍”三個字。由此可見人雖死,其威攝力仍在。所以這一個當年令契丹人聞風喪膽的“馬”字,此時卻令得朝廷下如臨大敵,即使眼前戰事頻繁,亦要加派人手捉拿真兇,以防於已不利。
………【第十二章 血雨腥風(2)】………
最緊張的莫過於黃河幫,和北邙派是盟幫,任何一方有事,便會牽動另一方。黃河幫在鄭州,與北邙派近在咫尺,因幫主展仝與楊鴻乃是好,雖二虎藏於一山,多年來卻相安無事,互相依存。北邙派一夜之間滿門被誅,黃河幫竟然毫無知覺,怎麼不令人震驚?兩派既結同盟,一方受挫,便有唇亡齒寒之感覺。而黃河幫號稱天下第一幫,有人於眼皮底下行兇,面子已是盡失,若不捉住兇手,恐怕難以交待,天下第一幫的稱號便要大打折扣。
其實真正讓黃河幫感到擔心的,還是這一個“馬”字。當年攻打綿山,黃河幫亦是其中之一,而黃河幫的崛起,最大的原因還是應天教的消亡。若馬蓋龍不死,中原任何幫派都不敢擔天下第一幫這個旗號,相信黃河幫亦不例外。既然此人能殺楊鴻,下一個目標或許便是黃河幫,是以一方面派出人手調查,於幫中亦戒備森嚴,以防不測。
黃河幫高手如雲,為何竟被一個“馬”字嚇破膽?原來最近江湖中發生一件重大事情,黃河幫傾巢而出,只剩下一個諾大的空幫。憑其於中原勢力,即使只留下一個人,亦無人敢去滋事,是以展仝非常放心,把全部精力放於其它方面。誰料憑空冒出一個“馬”字,乾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