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玩意,便在歐洲各國落地開花。
其中青出於藍的,是普魯士。1806年起,普魯士就建立了培訓中級參謀的系統;1814年,普魯士正式建立總參謀部和軍、師一級的參謀部。
普魯士後來能夠痛扁老師法國,德意志能夠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一度還牛氣哄哄,和這套參謀制度大有關係。
但普魯士的東西,關卓凡並不容易學。
普魯士已經“軍”、“國”合一,關卓凡的軒軍,距離這個位面,還差得太遠。
而且,普魯士的總參謀部,不僅是一個參謀機構,還是一個地道的指揮機構。中國的“國情”,軒軍的“軍情”,都不允許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一群參謀。
抄普魯士—德意志這一套最起勁的,是原時空的日本。
只是起勁得過了頭。參謀們不斷地“下克上”,終於凌駕于軍銜遠遠高於自己的前線指揮官,一步步把日本推入一場不能承受之重的戰爭中。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大本營的參謀們根本就是在打電子遊戲了。他們呆在東京,看著地圖、海圖,把前線的軍隊搬來搬去,隨心所欲,昏招不斷。日本最後覆亡,這班自以為牛掰的參謀應該負重大的責任。
平心而論,日本的參謀還是牛的,可是沒有牛到可以和他們擁有的權力相匹配的地步。日本成也參謀,敗也參謀,對於關卓凡來說,也算是一個前車之鑑。
不能走普魯士的路子,更不能走日本的路子,那麼,走哪條路好呢?
老老實實,俺從哪裡來,就走哪裡的路子好了。
參謀的職責:整理戰鬥資訊,為軍事主官提供資料和建議;經軍事主管授意,向下面的戰鬥單位佈置戰鬥任務。
這種“保守型”的參謀制度,對於軒軍來說,也得分成兩步走。新設定的參謀人員,主要任務是上述要求之前半部分,即情報收集,戰情分析,戰役策劃。上述要求之後半部分,得遲一點再說;現階段,在這方面,參謀頂多起一個“上情下達”的作用。
關卓凡決定,在軍團一級設參謀長,級別為“副師級”。
原時空關卓凡所法,參謀長相當於單位軍事主官副職,前者較後者只低一級;軒軍的軍團參謀長,則較軍團長整整低了三級。原因是參謀制度初建,還很不成熟,承擔不了軍團副主官的任務,只能一步步來了。
師一級暫時不設參謀長,只設“高階作戰參謀”,級別為“副團級”。
團一級設“作戰參謀”,級別為“副營級”。
軍團參謀長的幾個候選人中,第三師第九團即白人團的團長沃納。施羅德,算是首選。此君打小自普魯士移民美國,畢業於艾奧瓦州軍事學院。進入軒軍之前,曾在俄亥俄軍團服役,職位:作戰參謀。
俄亥俄軍團是謝爾曼的嫡系,而施羅德就讀艾奧瓦州軍事學院的時候,校長又正是謝爾曼,因此,施羅德算是謝爾曼嫡系之嫡系了。
西部戰區南下的時候,施羅德是左、右兩路大軍的主要聯絡人。
關卓凡對施羅德的表現很是滿意,於是向謝爾曼“挖角”。謝爾曼倒也大方,而施羅德是個狂熱的“戰爭愛好者”,美國沒有大仗可打了,也願意“來東方發展”。於是出任整編後的松江軍團第三師第九團團長,來到了中國。
關卓凡要求“軍事委員會”儘快按要求擬定各級參謀人選,上報委員長批准。
對於各種操典制度的執行,關卓凡提出四個字的要求,“嚴、整、精、細”。
“嚴”是“嚴格”,“整”是“整齊”,“精”是“精確”,“細”是“細緻”。
其中所謂“整齊”,就是執行操典制度,必須由頭至尾,無缺無漏,不可有所偏廢。
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