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以迷惑交戰中的西突厥雙方,只可惜,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將李貞的預定作戰計劃無情地打成了碎片——天氣驟冷之下,西突厥兩大勢力都已各自收兵,此時突然出擊的話,最多隻能擊潰一方,卻達不到徹底殲滅西突厥全部有生力量的效果,更糟糕的是唐軍也無法在這等冰天雪地中發動千里奇襲,除非李貞真打算拼光自個兒好不容易才積攢起來的家底,就這麼著,北伐戰役尚未開打便已胎死腹中。
北伐沒能趕上倒也罷了,最多不過是推遲些時日而已,實也算不了甚大事情,畢竟如今的安西可不是兩年前那等僅僅只有六千不到人馬的安西了,在李貞自動請老爺子往安西摻沙子之後,老爺子總算是同意將安西唐軍的建制設為四鎮五萬餘正規軍的總兵力,扣除扼守和州一線的一萬兵力因防備吐蕃勢力北上而無法輕動之外,算上各地守備營,李貞能呼叫的兵力已經多達近六萬之眾,雖說大部分官兵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可好在這些新兵絕大部分都來自原先西域三國計程車兵,稍加訓練便已能派得上用場,只是戰鬥力卻是不免有所下降了,不過麼,用來對付因內戰而虛弱不已的西突厥各部卻已是綽綽有餘了的,是故,今年北伐不成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好讓新軍多上些訓練的時間,明年再開戰也成,可另一件事情的發生卻令李貞傷透了腦筋,不得不盡快趕回高昌城以主持大局,這件事就是高句麗捅出大簍子了!
李貞前世那會兒並不算很精通曆史,可因著愛好軍事故,對貞觀年月的大事件卻是曾下苦功去涉獵過的,尤其對於一代大帝李世民三徵高句麗不果之事有過詳細的研究,也曾在網路上發表過不少這一方面的文章,自是知曉李世民徵高句麗的起因及相對準確的時間,在李貞的記憶中,高麗大將淵蓋蘇文發動政變,屠戮其王高建武,更立其年幼的弟弟高藏為王,自為“莫離支”專權是發生在貞觀十六年底,然則,其真正叛唐卻是在貞觀十七年底——高句麗聯合百濟大舉攻伐同為唐冊封的屬國新羅國,唐遣專使攜詔書前往高句麗調解制止,遭到蓋蘇文的拒絕,唐軍遣李績為大將軍於貞觀十八年六月率軍出征高句麗,卻恰逢遼河發大水,以致無功而返,隨即,李世民下詔征伐高句麗,並於貞觀十九年三月親率主力從長安出發,戰不勝而退,其後連著兩次徵高句麗,卻都因各種原因而沒能得手,三徵高麗而不果便成為了李世民一生征戰中最大的遺憾。
歷史就是歷史,自有著強大的慣性在,儘管有了李貞這麼頭蝴蝶(當然,這頭蝴蝶好像太大隻了些。)在其中瞎攪動,可大的趨勢卻依舊沒有發生變化,該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只不過時間和程度上卻起了些的變化——事情還是照舊發生了,依舊是淵蓋蘇文殺了高建武,也依舊是立其弟高藏為王,只不過時間卻提前了貞觀十六年五月中旬,事發時恰逢大唐諸皇子奪嫡正急,朝中無人過問高句麗之事,此事也就這麼不了了之地過去了,待得貞觀十七年七月,淵蓋蘇文聯合百濟悍然發動了對新羅的全面攻擊,新羅王金春秋力不能支之餘,派急使向大唐求救。
貞觀十七年八月中旬,新羅使節抵達長安,朝廷決議出兵征討高句麗,然則卻一致反對李世民親征,李世民原已同意群臣之勸諫,可到了九月底,卻突然一反先前的態度,下了親征詔書,準備於貞觀十八年四月中旬兵發遼東,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分三路征討高句麗,訊息傳到安西,頓時令李貞傷透了腦筋,不得不趕回高昌城主持高層會議,商討相關對策。
頭疼,頭疼得緊!一想起徵高句麗之事李貞便頭疼欲裂——這場征戰哪怕是遲來個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沒來得這麼早也成,偏生這兩件事一湊合在一起,立馬令李貞的安西戰略出現了個大麻煩,道理很簡單,一旦真要是按李世民詔書中所言的發大軍親征高句麗,勢必要將朝廷所控制的糧草輜重集中起來為出征大軍做好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