鶩。為了維護品牌,奚鼐在他制的墨體上都印有“奚鼐”二字。
奚鼐家的制墨廠是個有名的家族企業,祖孫三代延綿經營,且技術不斷改進。唐末至五代十國時,由於社會動亂,奚家舉家遷至歙。州居住。這裡有漫山遍野的黃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一家人便在此繼續幹自己的老本行,生產仍然不衰,名氣也越來越大。
因奚家的墨實在上乘好用,受到當時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的南唐李後主李煜的高度讚揚,李後主遂對奚鼐家族恩賜了自己的李姓。
奚鼐的制墨技術傳到孫子李廷珪時有了更大發展。李廷珪也在繼承祖輩技術的同時,努力創新。
他經反覆研究和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新的配方:松煙一斤、珍珠三兩、玉屑一兩、龍腦一兩,和以生漆、鹿角膠、珍珠、犀角、藤黃、巴豆、桐子油、麝香、冰片、梣、木皮、石榴皮等物,搗十萬次。
所以他做的墨,膠不變質、墨不變形,質量大大超過了爺爺和父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於是又形成了新的品牌“李廷珪墨”,簡稱“李墨”。(未完待續……)
第八百二十六章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下)
“這還真不好說!”
聽了劉思哲所言,朱大富搖了搖頭,說道:“你們應該都知道李墨的珍稀程度,據說,宋太祖當初可是發令將‘廷珪墨連載數艘,輸入內庫’,後來,宋朝統治者對李廷珪墨開始壟斷,成為皇家專用,寫聖旨只用此墨。”
“那時每年徽。州要向朝廷進貢該墨1000斤,遂導致市面上該墨極難見到的局面。社會上就有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語。據說,黑市交易,一枚李墨,已經賣到一萬錢,比黃金還貴不少。因此,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品’或‘天下第一墨’。”
“可惜的是,李廷珪子孫後來多走入政界,當官的不少,無人再承祖業。典籍上也沒有李廷珪制墨具體方法和工藝的詳細記載,只有《全唐詩》上保留了一首關於李廷珪存墨方法的詩《李廷珪藏墨訣》,據說是李廷珪自己的口述。”
“流傳到現在的,除了寶島故宮那塊據說是當年乾隆皇帝個人儲存,由於心愛一直沒捨得用,而流傳下來的李墨之外,其它地方就再也找不到了。除此之外,現在這塊古墨比起那塊李墨,也實在太新太好了……”
聽到這裡,大家也都明白朱大富的意思,古玩這東西,雖然不能完全以新舊論英雄,但如果以時間來算,真品已經儲存了千年時光,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這塊古墨還能儲存的如此之好,實在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當然。你要說一定沒有例外那也不現實,但這種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趙學義開口道:“我覺得吧。古墨太新,並不能做為決定性的證據。咱們應該科學的辯證,來證明它到底是真是假。”
吳叔問道:“那你覺得,應該怎麼證明它到底是真是假?”
“呵呵,你們也知道,我對古墨的鑑定研究不深,具體的,我也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但就憑這塊古墨的色澤和品質,我覺得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真品。”
趙學義微微一笑道:“據說。李廷珪所制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而且堅硬如石,而且墨磨後的邊緣如刀刃,可以裁紙。有人做過實驗,用這種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還有位學生研磨習字,日寫五千,一塊李墨竟然整整用了十年。”
“《遯齋閒覽》也寫有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位貴族不小心把一塊李墨掉到了水中,當時他覺得墨肯定被水泡壞了,就沒理會,結果過了一個月。他把一件金飾又掉進水中,就命人把金飾撈起來,沒想到那塊李墨居然還在。而且光色不變,表裡如新。於是那貴族連忙就把那塊李墨珍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