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為本,內田豐、逢紀、審配相助,外有顏良、文丑兩員大將。
雙方在春耕之後你來我往征戰不停。
……
話說欒奕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那會兒,袁紹派出心腹謀士,同時也是欒奕的好兄弟戲志才南下江東,勸說孫策與袁紹聯合,呈南北夾擊之勢一同圍攻欒奕。
孫策正愁欒奕聲勢日漸浩大,未來難以與之抗衡。如今得知袁紹願意與他聯合,二者一拍即合,立刻在江東調集了五萬兵馬,親掛帥印,攜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將陳兵江畔,與距離豫州壽春不遠的逍遙津遙遙相望,隨時準備揮師北伐。
與之同時,得知孫策即將來犯,關羽與軍師賈詡很想將其堵在大河以南,可怎奈本部只有兩萬人馬,加上後來太史慈支援來七千人,還有後徵得的一萬新兵,攏共只有三萬七千人,根本不可能護住漫長的河岸線。只能將防守的重點放在離壽春不遠的重鎮逍遙津。
所以,孫策幾乎沒有受到多大阻礙便渡過了長江,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在距離逍遙津十里處紮下了大營。
翌日清晨,大軍便開到逍遙津教會大寨門外,叫囂著罵起陣來。
聽到寨外江東軍汙穢不堪的侮辱之言,關羽臉上雖不悲不怒,但熟悉他的人透過他微張的雙眼卻能看出,此時他已是怒不可赦,恨不得提刀出陣了。
賈詡最善察言觀色,迅速捕捉到關羽心中所想。他當然不能讓身為一軍主帥,一州刺史的關公親自上陣,便進言道:“將軍,敵軍甚是囂張,不若遣一驍將出去搓搓他們的銳氣。”
關公眼前一亮,遂既搖了搖頭,“前日教主傳來親筆信,令我只許固守不得妄動刀兵。等待河北戰事落定,再做計較。此乃軍令,我不可違抗。”
“誒!”賈詡擺了擺手,“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教主遠在官渡,不知這邊情形。眼下孫策雖來勢洶洶,抵達逍遙津後卻遲遲不肯攻寨,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
“因為他們心虛。他們在觀望官渡那邊的戰局,一旦袁紹佔盡上風,他們便會猛攻我軍大寨;如果教主屢戰屢勝,他們會毫不猶豫退回江南。如此而已。可以他們是因為沒有必勝的信心,所以圍而不攻。現在擺出的這副氣勢洶洶模樣不過是表象而已,如果我們趁此機會勝他們一陣,讓他們知道知道逍遙津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拿下的,他們的信念必然動搖。說不定會立刻選擇退回江南。以攻代守便是這個道理。”
“以攻代守?言之有理。”關公連捋數下鬍鬚,怒睜的眼睛又眯了回去,“何人願出陣殺敵?”
“末將願往!”張遼、太史慈、夏侯惇同時出列。
見手下人才濟濟,關公心中稍寬,有這麼多智者勇士相助,何愁守不住壽春。
他先將目光移向夏侯惇,三個人裡他武藝最差,出陣怕有危險。
再看張遼……以張遼之勇,按理此事非他莫屬。可是,此番出陣若是獲勝肯定是頭功一件,世人皆知他關羽與張遼最是要好,派張遼出戰容易給人留下任人唯親、提兄弟攬功的印象。也不合適。
如此一來,“太史子義聽令。擇你領兵五千,出城與戰。”
“末將遵命!”
少頃,五千裝備精良、氣勢如虹的教會衛士,在太史慈率領下於寨牆下結起軍陣。
太史慈立於陣前挺槍立馬,朗聲高喝:“東萊太史慈在此,孫策小兒還不前來送死?”
此時的太史慈已是勇名在外,想當初黃巾之亂時他帥聊聊百餘人突破十數萬黃巾賊重圍,殺進長社給皇甫嵩報信的事可謂世人皆知。
所以見關羽派出他來,孫策不敢等閒視之,從親兵手中搶來自己的長槍便要親自上陣。
“主公不可!”周瑜趕忙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