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那些神廟……這些奇蹟要麼是帝王的陵寢、要麼是寄託信仰的聖殿亦或者娛樂大眾的處所,唯有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座防禦工事。
這體現了什麼?
人們都說萬里長城萬里長,屹立於懸崖峭壁上的它本身就是偉大的象徵,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對此,欒奕深表贊同。長城確實體現了中華文明超群的建築造詣,同時也體現了華夏兒女艱苦卓卓、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他確實值得所有華夏兒女為之驕傲。
但是反過來講,長城的出現並不僅僅證明了華夏文明的輝煌,而更在向世人詮釋——它存在了多久,北方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就迫害了華夏兒女多久。它彷彿大樹的年輪,在鑑證著華夏文明發展的悲苦歷史。
它既是華夏文明的驕傲,也是華夏文明的悲哀。
讓人覺得可笑的是,這座被譽為人類古代文明最偉大的防禦工事——greatwall抵擋住草原民族的入侵了嗎?
不能說沒有!但是縱觀幾千歷史,少數民族成功突破長城的次數不下百次,到了宋朝末年直至清代更成了家常便飯。這就證明了,再長再厚的城牆也抵擋不住侵略者。
俗話說的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只要讓賊惦記上了,院牆壘的再高也是無用,牆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防賊術就是要麼就是多顧些護院,亦或者在賊惦記上你的第一時間幹掉他。
就像眼下欒奕做得這樣,用軍隊和征戰護衛帝國的領土。
502英名永存
想到長城是華夏文明屈辱的鑑證,再加上現在塞外草原已然平定,長城非但失了它防禦功用,甚至還成為中原大地與塞外蘆洲、匈奴交流的障礙,所以欒奕一度想要像德國拆除柏林牆一樣,將之毀滅。
但是轉念一想,長城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體現了古代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超群的建築造詣,總體而言是偉大的,是值得保留和紀念的。
欒奕想留著它做個活鑑證,讓子孫後代永遠牢記他們的祖國遭遇過外來民族怎樣的欺凌,他要讓他們明白再高的牆也抵擋不住外來侵略者,唯有時刻懷揣警鐘,建立強大的軍隊才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途徑。
除此之外,欒奕還考慮到長城實在太長太大,這麼大個建築群拆除起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實在不划算。
所以,結合這些元素,欒奕決定將長城繼續保留下去。至於長城阻礙南北交通的問題,欒奕選擇在長城一線多開九道城門,其中臨近右北平,也就是他現在途徑的這條線路上,將開鑿一座規模宏大的巨型拱形城門,城門的名字就叫座——凱旋門。以紀念聖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間,帝國大軍平定草原,收復高句麗、新羅、百濟的壯舉。
跨過長城一路南下,帝國大軍在右北平搭上駁船,沿運河一路南下,後改到進入黃河激流而上。最終趕在聖元二十四年秋收前回到了洛陽。
回京之後,欒奕做得第一件事便是親自將此行陣亡的五千六百三十七名帝國勇士的骨灰送到了建於聖元十八年,位於帝都洛陽外城東南角的凌煙宮內,並引領文武百官舉行規模宏大的朝拜儀式。
儀式上,欒奕並沒有傳金黃龍袍,而是衣著繡有五爪金龍圖案的乳白色神袍。他赤足站立於高臺之上,用他那獨有的,富有磁性的聲音高聲道:“帝國的子民們,我的兄弟姊妹。當致聖聖母的榮耀受到邪惡踐踏的時候,當帝國的威嚴遭到番邦玷汙的時候,當主母的子民們被外族人欺凌的時候。有一群人懷著對主母忠貞,對帝國的忠誠,對主內兄弟姊妹的忠愛站了出來。他們用他們鋼鐵般的意志、大無畏的精神、強健的體魄,拋頭顱灑熱血給邪惡、番邦、外族人迎頭痛擊。他們用自己生命護衛了帝國的子民、帝國的威嚴、主母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