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先在電視圈工作,之後才開始拍電影。曾經有一段期間,他們成為當地藝術電影的主力,而在影展中吸引注意力,例如許鞍華1982年的電影《投奔怒海》。但是,這批人大多數被獨立製片公司所吸收,而拍出了喜劇片、劇情片與動作片。徐克(Tsui Hark)是這股趨勢的領導者。徐克身兼導演與製片,重振且改進了許多型別的電影,例如奇幻武俠片(1983年《新蜀山劍俠》)、愛情喜劇片(1984年《上海之夜》)、歷史冒險片(1986年《刀馬旦》)、靈異愛情片(1987年《倩女幽魂》,程小東執導),以及經典功夫片(1991年《黃飛鴻》)。
在現代警匪片獲得成功之時,徐克與吳宇森(John Woo)合作拍攝了《英雄本色》,重拍自另一部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圖)。吳宇森是一箇中間型別的人物,在20世紀70年代曾經是一位成功的片廠喜劇片導演。由徐克擔任製片的《英雄本色》成為吳宇森東山再起的作品,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最成功的電影之一,更抬高了周潤發(Chow Yun…fat)的明星地位。徐克、吳宇森及周潤發成為團隊之後,再度拍攝了《喋血雙雄》,這是一部關於殺手與警探意外聯手合作的新奇電影(圖),使得吳宇森揚名於西方。
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湧出源源不絕的動力。由於製片過程匆促,沒有充裕時間準備指令碼,而劇情多取材自中國傳奇故事及好萊塢電影,因此,在劇情的緊密度與統一性上不如同種類的美國片。這些香港電影不強調緊密聯絡的因果關係,而偏好於隨興、不連貫的內容。可是,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提倡日常生活的隨機性不同,在這些香港電影中,可以隨意安插追逐與打鬥場景。雖然香港電影在動作段落上精心編排,但是連線性場景的鏡頭卻是隨興而短促。與此類似的是,功夫片經常在感傷與搞笑之間來回跳躍,這種混合調性的趨勢持續了整個20世紀80年代。例如,在《英雄本色》中,徐克還客串出現在一段串場鬧劇當中。而同樣的,因為拍攝倉促,劇情的結束通常很突兀,例如以大型動作場面收場,而缺少情節的醞釀。徐克的創新之一,正是提供了更合理的結局,例如《上海之夜》當中充滿情調的車站結局。
在視覺風格層面,香港導演們將動作片的刺激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男槍手與女槍手在慢動作當中跳躍開槍,以20世紀70年代武俠、功夫片的方式盤旋在半空中。吳宇森曾經擔任過張徹的助理導演,將這種鏡頭誇張地推到了極致。香港導演們也發展出了炫麗的色彩設計,而在煙霧瀰漫的夜店或狹窄通道中,閃耀色彩飽和的紅、藍、黃光芒。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非現實的色調打光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標誌(圖)。尤其最特別的是,一切都遷就於快速的動作;甚至於在對話場景,攝影機或演員很少站著不動。
為了刺激觀眾,新動作片導演們基於胡金銓與其同輩們的創新內容,進一步根據武術與京劇的節奏,發展出一種間斷式的剪輯技巧,使快動作與突然的停頓交替出現。在簡單的鏡頭構圖下,一個動作可能被分割為連串的快速鏡頭,而以另一個鏡頭突顯靜止的片刻。大多數的香港導演們並不瞭解蘇聯蒙太奇運動,但是,當他們致力於使用動作表現及剪輯引發觀眾動感時,卻重現了20世紀20年代電影工作者的觀念。
香港動作片的黃金年代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尾聲。成龍、吳宇森、周潤發與動作明星李連杰(Jet Li)開始進入好萊塢工作,而袁和平則擔任了《駭客帝國》(1999)及《臥虎藏龍》(2000)的武術指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經濟衰退使得當地電影產業蕭條。當好萊塢開始模仿香港電影的時候〔如1998年的《替身殺手》(The Repla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