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問題,再去查查武器裝備,最後看看佇列齊不齊也就成了。
“李總督,東邊的涼棚有何用?”在伙食問題上挑了半天愣是沒挑出毛病,左都御史許弘剛心有不甘。在去往軍械庫的路上他發現了五六個巨大的涼棚,裡面坐著很多士兵,還有人在講著什麼,很像茶館裡說書的場面。
於是問題又來了!給陸軍吃肉,可以說是海里撈的魚不值錢,但再給士兵們說書聽就不好解釋了吧。這哪兒是來當兵的,整個就是富家子弟逛街嘛。
“此間乃是學堂,有教官負責教授新兵識字和數術。都不是啥高深的學問,只要能認得百十字,會簡單計算時間和路程即可。
朕將來還打算專門請先生教兵將們讀些聖賢書,光會打打殺殺不成,多聽一些聖賢教誨,到了戰場之上肯定能多殺幾個敵人。”
看到諸位大臣又是滿臉的疑惑,洪濤乾脆也不等他們出言詢問了,先開口定性吧。你們不是啥事都喜歡往聖賢書上靠嗎,成,那咱就一起靠,看誰敢說不好。
自古以來,漢人並不畏戰,也不怕死,之所以總是受到北方遊牧民族襲擾,還被搶了大統位置,除了缺少馬匹之外,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身體,而是利益。
遊牧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文化,使得他們的日常活動就和行軍作戰差不多。南下與漢人作戰不光不是苦活兒,還能搶到不少貴重物品,所以積極性比較高。
漢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視當兵為低賤,家裡但凡有口吃喝就不願意從軍。而打贏打輸與士兵們沒太大關係,北面更沒啥可搶的,從骨子裡沒有作戰的意願。
以洪濤在宋朝的經驗,只要能給士兵們吃飽、穿暖,他們就有可能為了將領出力。再能給足了工資,他們就願意為朝廷冒生命風險。
如果在吃飽穿暖和足額工資之外,還能讓他們得到社會地位並蒙蔭後代,士兵們就會心甘情願的為國捐軀。即便明知道不敵,也會高喊著二十年之後還是一條好漢與敵人死戰到底。
打造一支強兵就這麼簡單嗎?沒錯,就這麼簡單。可是歷代朝廷為什麼都不這麼幹呢?是古代皇帝和官員們的腦子都缺點啥嗎?
以洪濤的經驗判斷,古代皇帝和官員們一點都不傻。自己懂的他們幾乎都懂,之所以沒有這麼去做,原因只有一個,生產力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想法。
在傳統觀念中武人是粗鄙不可信的代名詞,沒有外敵的時候,武力集團往往會不顧禮法驅兵作亂,陷國家於兵禍之中,其慘烈程度往往比外患還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大部分武人沒受過教育,腦子裡沒有那麼多想法,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往往因為一時不快就大打出手,對社會穩定頗具破壞力。所以從古至今,世界各國一直都在尋求以文御武之道。
那能不能讓武人也接受教育呢?如果沒有穿越人士快速提高生產力水平,答案是不可能。學習基本都是脫產的,沒幾個人能做到一邊下地種田一邊讀書不輟。
而耗費了多年時間和錢財讀書的人,又不願意去當兵,價效比太低了。一邊當兵一邊學也不太可能,光是訓練各種冷兵器作戰技能每天就能把人累個半死,哪兒還有精力去學習。
所以想做到讓士兵讀書,必須先提高生產力。使用熱兵器作戰,也是生產力提高的一種表現。與冷兵器相比,熱兵器的訓練量就沒那麼高了,完全可以抽出時間讀書。
讀書多了,道理知道的多了,眼界開闊了,除了能避免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隨便當槍使,還可以為自身找到退路。將來退伍之後不光不會成為負擔,還能成為家庭的頂樑柱。
沒有了後顧之憂,當兵就會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選擇的人多了,待遇高了,軍人自然而然就不再是低賤的代名詞,進而就有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