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研發生產,要進行‘軍事體系’的整體設計和軟硬體生產,衛星的硬體生產和設計圖紙都不能在人家手裡,真打起來被他出賣就只是價錢問題,那還不如不花這個錢;
軍事衛星只是‘軍事體系’的一部分,用別國的設計是不能實現整體目標的,要把自己的整體設計和盤托出,那就是洩露了自己的最高機密,沒人會那麼笨;再是發射,如果自主研製、生產了數十個衛星,卻沒有火箭或火箭數量不足,真到戰時還是捏在別人手裡。
軍事衛星和發射它們的火箭還要有一定數量的儲備,以便在戰時可以及時補網。
接下去是軟體,它包括了整個軍事體系所有軟體,這些東西當然不能去其他廠商買或外包,一定得根據設計需要自己研發自己做,資料鏈也要很獨特、有創造性,不能被對方輕易理解執行模式或解密。這需要強大的通訊、數學、邏輯原創團隊,用於加密通訊、資料交換、偵察測量、跟蹤引導……,等等。
第二,必須逐步具備能夠威懾他國核武器的核武器庫,或者必須有摧毀數十或數百他**事衛星與彈道導彈的能力。反導和反衛能力是將來軍事能力的重點發展方向,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遠端預警衛星、資料鏈衛星、制導衛星、陸基大型相控陣雷達、彈道計算機、攔截火箭、動能攔截彈等等。
沒有這個能力,將來一旦發生戰爭,人家大國一旦感覺常規戰爭代價太大,完全可能用核彈打,給小國十顆核彈,給大國百顆核彈,戰爭遊戲就意味著結束了。
說到反導、反衛,其中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就是遠端預警能力。我們最常想到的就是遠端預警衛星。它可以在對方彈道導彈發射的瞬間就捕獲並跟蹤,然後傳遞實時資料回家,家裡的接收站只要接收到十多秒鐘的持續資料,就能在一秒鐘之內計算出彈道,並把彈道資料直接傳遞給反導裝置,如果落點是本國國內,反導導彈就立即升空攔截。
另外的遠處預警裝備就是大型相控陣雷達,相控陣雷達分成有源無源兩種,兩者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跟蹤數量與精度不同。它們不但能為反衛反導提供搜尋制導服務,也能為軍艦戰機等武器提供服務。比如中美艦隊在西太平洋海戰,我們的艦載相控陣雷達在戰爭中被美軍擊毀,但只要資料鏈還在,沿海的陸基大型相控陣雷達就能在工作距離內為我軍艦隊提供火力制導,一樣可以反擊敵人。
有了遠端預警,接下來就必須有攔截火箭,攔截火箭一般都是中程彈道導彈改進型,裝上動能攔截彈後足夠打擊高度上千公里的飛行器,飛行高度一百公里到一千公里的偵察衛星全都在打擊距離之內,
除了這個,還有就是動能攔截彈,這東西就是一個小型航天器,裝備有資料鏈、主動探測頭、控制計算機、小型發動機、燃料罐等裝置,當遠端預警衛星發回對方導彈資料、地面計算出彈道,攔截火箭就點火升空,把動能攔截彈送到預定軌道,動能攔截彈身上有很多對稱的小噴口,根據地面引導和主動探測頭髮送的彈道資料來調整自己的飛行軌道與姿態,往對方的彈道前進,直到最後撞擊。
日本要擺脫美國的控制,第三方面要做的就是他們必須建立完整的自主工業體系。往小了說,建設‘軍事體系’,坦克飛機軍艦導彈什麼的總不能跟外國買吧,不論少了哪一塊,戰時就是一個短板,被人抓著短處打橫豎是個死;往大了說,生產武器的配件、元器件、原材料都得自己造,否則真打起來說少了幾個配件,飛機軍艦玩不轉了那也是完蛋,總之不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裝備是不可能長期作戰的。
只有有了完整的自主工業體系,才能透過自己的指揮管制系統掌控軍隊,比方說印度,他們大部分裝備不是從美國購買的就是從美國購買的,這樣的話,他們總有一天會被吸進美**事體系,進而成為美軍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