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像是個書呆子的樣子,最多是個讀書癖,毫無讀書的意義和境界可言,要麼說是作者的無病呻吟、混混稿費而已。我想,一個真正愛讀書、需要讀書的人,會在他喜愛的書面前時常感慨萬千或浮想聯翩的,而絕不可能出現四大皆空的感覺。這是因為,沒有一本書不會引導我們對書中的人物、故事和意義等產生共鳴、聯想或者認知,所以我們才如此孜孜不倦地讀書,就是要從中得到某種觀照與解脫,這就是讀書的意義。試想,哪一種書能使人讀來心靈“平平靜靜,物我兩忘”的?即便是一本講風花雪夜的書,也會讓人有點感觸和想法的。我不知道這位愛讀書者,到底讀的是什麼書籍,我倒想看看這本能使人“四大皆空”的書。這樣的書肯定是不存在的。
說讀書時“物我兩忘”是種悲哀。
我想這位讀書者是在自我吟哦。這種吟哦,典型地代表了讀書界的一種風氣,一種普遍的浮躁和矯飾的文化風氣。在價值觀重新確立的浮躁時期,讀了幾本井底之蛙的書,就小氣大喘,以為進入深奧,玩自我情緒,這是十足的中華冬烘本色。
我讀的書不多,也僅限於幾本小說、傳記和歷史類的而已。但是我讀書時不會感覺平平靜靜,也不能物我兩忘的。我會在我喜愛的書面前*靈魂,耳面躁熱,內心膨脹。無論是新讀還是重溫,書使我每次掩卷時,腦子裡無不轉念著名與利、榮與辱、金錢與美女的可能性。我的寫作的慾望就是在讀書時激發起來的,我的許多的夢想,也是讀書時誕生的。所以我覺得,讀書時,是資訊和物質的高階交換。
否則,我沒在讀一本書。
28 曼妙歌曲獨賞
好歌曲現在非常稀少了!因為沒有好的歌詞,所以,好歌詞現在幾乎也沒有了。我計算過,大約50年出現一首流芳百世的歌曲。比如,蘇東坡的詞《但願人長久》直到上世紀中葉才有人譜成了曲,成為經典中國歌曲。這樣的緩慢速度是符合音樂藝術規律的。可如今,歌曲的數量出奇的多,那些不會習琴不懂和聲的歌星,都亂七八糟自己寫歌填詞了,他們像北京填鴨式的充數自己的主打歌曲,雖然他們的歌曲數量驚人的,但是沒有一首值得我們聆聽的,還別說讓人覺得有歌曲的美感,有些簇擁而來的歌曲,聽來都好像是一樣的調,缺乏旋律美、和絃美和歌詞美!只能算垃圾歌曲,為娛樂界打鬧打鬧,大家賺點錢而已。
我有這樣的感覺不是個別的。近來與音樂朋友聊起流行歌曲時,亦有同感:目前的流行歌曲都有濫曲之嫌,總體缺乏創意、沒有技巧、調性雷同、詞意庸俗等,尤其可笑的是,那些流行歌曲的歌星,總是身懷絕技:唱歌、作曲、作詞、演戲、廣告、寫書等,幾乎樣樣能行。藝術史上最富全能表現色彩的,大概就集中在這幾十年的幾個明星身上。
一個人只能做好一件事。藝術的表現也是這樣,要想在藝術的所有領域表現一番,這恐怕不是在搞藝術了!我們有這樣很多失敗的例子:拍了電影后要還要當歌星;當了歌星後還要成為作家;成了作家後還要當電影導演;當了電影導演後還要畫畫;成為畫家後還要經商,等等。一個人是否有涵養和耐心,把一件事做好做下去,這大概和社會的文化氛圍及個人價值觀念有關。
在沒有好歌曲誕生之前,還是有好歌曲讓我們欣賞的。上一次中國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歌曲,是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是在五四的新風前後產生的。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我們回頭聆聽那時的歌曲,會真切感受到音樂的力量、歌曲的力量、詩詞的力量。那些歌曲完美的程度,後來無一超越。我很小時就聽到的一首老歌:《恨不相逢未嫁時》,就是一首極致優美的歌曲:
冬夜裡吹來一陣春風
心底死水起了波動
雖然那溫暖片刻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