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姑娘別人就不心疼了?
如果捨不得自己的姑娘,那幹嘛要聯姻?
就為了那一絲喘息之機?
問題是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從來都不是由一個女人的嫁娶來決定的,而是由一個國家的國力,一個國家的兵馬強悍程度,以及往來以後是否能互相獲得所需的利益來決定的。
歷史上,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是圖文成公主這個人嗎?
不是。
是圖文成公主的嫁妝。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不僅人過去了,也帶過去了大量的大唐文化,以及大唐的技術。
松贊干布就是憑藉著這些文化、技術,逐漸的帶領著吐蕃成為了大唐的一個威脅。
如果沒有這些文化和技術,松贊干布即便是統一了吐蕃,對大唐的威脅也遠遠達不到歷史上那麼大。
所以,松贊干布從頭到尾要的都是大唐的文化和技術。
而大唐所需的也是吐蕃不滋擾大唐的邊陲,讓大唐能放心的對付突厥、吐谷渾等諸多大敵。
所以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根本就不是一場和親,而是一場以和親為名的利益置換。
大唐給吐蕃文化和技術,吐蕃給大唐邊陲安定。
文成公主在這中間,只是一個媒介。
一個讓大唐和吐蕃有合理的藉口進行利益置換的媒介。
李元吉敢肯定,只要大唐給的利益足夠充裕,大唐就算是嫁一頭豬過去,松贊干布也會高高興興的將其奉上王妃之位,並且向全天下宣告,娶豬是吐蕃人的傳統,豬是吐蕃人最信奉的神明賜下的神使,讓豬在吐蕃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
就像牛在阿三那裡享受的待遇一樣。
這種事情聽著很不可思議,但是隻要利益到位了,它就一定會出現。
就像是劉秀稱島國人為倭,島國人在學習到了大漢的文化、技術以後,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一樣。
就像是武則天稱島國為本本,島國人在學習了大唐的文化、技術以後,也欣然接受了這麼稱呼,並且沿用至今一樣。
只要讓島國人在這片大地上學習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技術,這片大地上的主宰,叫島國人什麼,島國人都答應。
他們會欣然接受這片大地上的主宰賜予他們的稱呼,並且將這當成一種榮耀,改頭換面以後,宣揚給他們的國民。
…他們不知道‘倭’字帶有極其濃重的侮辱性嗎?
他們知道。
但他們不在乎。
為啥?
因為這個字能讓他們學習到他們想要的先進技術和文化。
只要讓他們學習先進技術和文化,劉秀別說稱呼他們為倭了,就算稱呼他們為豬,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武則天別說稱呼他們的國家為本本了,就算是稱呼為豬玀國,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這看似是強國在欺負弱國,實際上是一場利益置換。
東漢也好,武周也罷,在這一場利益置換中得到了高人一等的感覺,島國在這一場利益置換中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文化和技術。
有人或許覺得這種說法有些牽強附會,但這卻是事實。
因為無論是東漢也好,武周也罷,都沒有強悍的水師,能遠渡重洋,對島國本土發起致命的打擊。
所以島國人即便是不接受劉秀和武則天賜予他們的各種名號,劉秀和武則天也不能拿他們怎樣,頂多是不讓他們上岸,不跟他們有所往來而已。
所以島國人想要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又拿不出同等的交換物以後,就毫不猶豫的付出了名譽。
這東西,島國人不在乎,但漢人最在乎,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這就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