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海戰術來快速收集資料,及時反饋。在美國的彭之旭等專案組就相當於CAD運算核心,國內的支援團隊就等於判斷程式和資料吞吐介面,技校的那批學生充當著資料庫的功能。
而且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我意識、自我判斷,具有主觀能動性。
郭逸銘給了他們一個思路,他們立即能領悟其中精髓,在實施中不斷自我完善。就好比一臺超大規模的人力超級計算機……,不,不只是被動處理資料的計算機,而應該稱之為能自我適應作出應對的——智腦!
結果,他們這套超腦體系,在微處理器設計中先拔頭籌,跑到了DEC開發小組前面,率先拿出了成熟的設計方案。
這次為了處理器設計而進行的大量電路實測資料,也為他們未來開發專用電路設計晶片儲備了寶貴的資料資料。
當然,這其中,DEC的技術支援也功不可沒。
DEC搞了幾十年的處理器研發,各種功能電路在不同專業領域的運用,已經非常嫻熟。哪種電路效果最佳,哪種電路運用面最廣,各種電路整合後的相互干擾、排除……,等等,都有著自己的獨到之密。沒有DEC給與的技術支援,彭之旭他們不花上幾年做研究調查,馬上就動手設計相關電路根本就沒有實現可能。
10月21日,西部計算機第一款個人計算機設計正式定稿。
彭之旭等幾十名工程師日以繼夜,奮戰了一個半月時間,終於拿出了這款微處理器的設計圖紙。望著這堆由數百張電路圖組成的龐大設計圖,他們在疲倦之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是一款獨一無二的處理器!
它不是傳統的複雜架構型,也不是現在呼聲高漲的精簡指令型。它,既包含了精簡指令型的基本特徵,核心指令只有十幾條,也擁有複雜架構型多達數十條的各種外圍指令,但並不包括目前各公司開發的所有指令。
整個處理器不是一個,而是兩枚!
一塊精簡指令的核心微處理器,一塊包含大部分複雜指令的協處理器,兩者採用平行計算電路合二為一,才構成一個完整的處理器系統。
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就是領受郭逸銘指示,負責具體開發的彭之旭等人也是讚不絕口。
這種思路,真是……
真是怎樣,他們一時想不出,但他們隱約覺得,在當前複雜架構和精簡指令激烈衝突的時候,這種混合架構或許確實才是最佳解決辦法。這種解決方法看似是在和稀泥,但實際仔細分析下來,才可以看出,它確實做到了採兩家之長的設計意圖,將處理器硬體效能發揮到了極致!
複雜架構和精簡指令爭執的核心,在於指令長短。
早期核心指令功能不復雜,所以指令本身也很簡短精煉,就例如一個加法指令,再長也有限。但隨著半導體發展,各領域又熱衷於開發自己的專用指令,將一個個原本精煉的指令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複雜函式體系。
複雜指令,為它設計的名稱代號同樣簡單,但這只是為了編寫程式的人方便識別,其本身運算內容卻極其浩大繁雜。
現行的處理器,都是處理完一條指令,才能處理第二條,後面待處理指令只能排隊等待。如果每一條指令都超長,那後面等待的時間就會很久。等久點也沒關係,關鍵是每條指令呼叫的電路並不一致,有些運算同時呼叫不同功能電路,這很好,不佔用時間。但有些複雜指令反覆呼叫某一熱點電路,熱點電路超負荷運轉,其他電路卻空自等待,不能做其他事情,白白浪費了處理器硬體架構。
打個比方。
全校集合,一個班級的同學從大門出去,如果班上的人越多,出門所花的時間自然也就越多。如果在出門時大家還打打鬧鬧,有幾個人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