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統一。”愛因斯坦對大自然的感受和熱愛,“曾經影響著他的全部發展過程。”對愛因斯坦來說,“心靈的奇蹟表現在自然裡;自然的奇蹟表現在崇高的智慧中。”《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第186—187頁。是大自然常常使他進入潛意識,發展了他的創造力。
中國的書、畫家和詩人還特別喜歡酣飲大醉後進行創作。這是熾熱致幻一途。黃庭堅詩:“酒澆胸次不能平,吐出蒼竹歲崢嶸。臥龍偃蹇雷不驚,公與此君共忘形。”轉引自《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頁。陸游詩:“方我服酒時,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這都是好例。在封建社會,幾乎沒有一個詩人不喝酒的,書、畫家差不多也是這樣。據說,賀知章“每醉輒屬辭,筆不停書”。李白更是如此,他“斗酒詩百篇”;他“醉中操紙,興來走筆”;他“興酣染翰恣狂逸”。其他詩人也時常如此。至於書、畫家,他們酒後創作的也很多。蘇軾詩:“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可為明證。
這樣的記載,舉不勝舉,其中或有誇張,但絕非毫無根據。因為酒醉確有麻痺意識、激發幻覺、亢奮情緒、誘發潛意識,使心理發生變態的作用。必須說明,封建時代的文人多遭遇坎坷,藉助酒興,揮毫抒憤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般說來,多數人的作品並非都是醉中之作,而醉中也不一定都能進行創作,這就因人而異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6 “酒自引人著勝地”(1)
“酒自引人著勝地”,“酒自使人人自遠”,“三日不飲酒,自覺形神不復相親”。這是《世說新語》裡的幾句話。意思是酒能使人進入美妙的世界。能使人超脫世務,心懷高遠。多日不飲酒便沒有精神,好像丟了魂一般。生活變得平淡無味,毫無生氣。這是因為飲酒改變了身體中的化學性質,造成心理感受機能的失常,使心理和思維變態,從而開拓意識的新維度。古人說:“飲酒之後,憂者以樂,壯者以狂,不知其然而然。”《清詩話續編》479—480頁。這正是最適宜藝術創作的狀態。因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藝術的目的總是相同的,即完美地表現處於心醉神迷狀態的某一獨特的美的意境”。《文明》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53頁。說醉境造就詩人是有道理的。“英國一位作家說過‘女神帶著酒味’”(楊絳語)。尼采說酒神象徵情緒的放縱,在酒醉中“整個情緒系統激動亢奮”,“是情緒的總激發和總釋放”,“是一種解除個體化束縛復歸原始自然的體驗”。並指出:“醉的本質”是“力的過剩”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即“高度的力感”。認為這種“酒神狀態”是“對人生日常界限的規則的毀壞”。《悲劇的誕生》。而“常規慣例對思想感情和行動都是一種限制。既然如此,就必然也是創造性和個性的敵人。因而對富於創造性的人或個性突出的人說都是可憎的東西”。《文明》第56頁。酒神的力度正可使人突破“日常界限的規則”或“常規慣例”而進入“勝地”。即打破現實生活的邏輯和時空限制,在恍惚迷離中,自由地將非邏輯的、無因果聯絡的超時空因素組化在一起。對藝術創作來說,缺乏酒神精神處處都講邏輯、規矩未免太平庸單調,太沒意思。醉意是入神入化狀態,是一種自由本能。是的,酒後蘸墨揮毫,信馬由韁,百無禁忌,行文走筆,種種意象紛至沓來,快何如之。許多作家都有過這種體驗。在西藏生活過的詩人阿堅這樣寫道:“藏族的男女老幼全喝酒。”“不喝酒怎麼能唱歌呢?歌就像是船,酒就像是江;不喝酒怎麼能跳舞呢?舞就是雲,酒就是天;不喝酒怎麼能愛呢?男兒女兒若是風,酒就是雨。總之吧,不喝酒怎麼能活呢?沒有酒,血液彷彿不動。”《流浪西藏》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頁。這是對酒的最好禮讚。有位作家抒發醉意說:“哦!醉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