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奇,不過是在非常時期,嚴格一點是應該的。就好像在後世的9。11之後,機場的安保也達到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休息了兩天後,鍾氏兄弟和廖氏父子就一同坐上一輛不起眼的中巴車,到處物色起樓盤來。(在此特別感謝書友詭密的打賞!謝謝支援!)
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第二十六章 唇亡齒寒
香港是個小地方,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卻有幾百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這主要得益於新華夏建國後出於各種原因,沒有立刻將其收回。之後香港作為中西方接觸的一個據點,彙集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勢力,有宗主國英國為首的歐洲勢力,有退居一島的前朝勢力,有因戰亂而來的東南亞勢力,有在東亞佈局遏制赤潮的美日勢力,也有華夏自己的勢力在其中。
曾經有這麼一個說法,在香港聚集的間諜的數量僅次於在德國的數量。
當時的德國分為兩塊,其中的東德是社會主義國家,隸屬華約,西德則是資本主義國家,隸屬北約,在這兩個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的最中間,則是將德國一分為二的柏林牆。
試想,這樣的地區,必然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各自的勢力無孔不入地滲透,都想將對方的一舉一動掌握在手中。
在東方,香港則扮演著這麼一個角色,不大的地方群狼環伺,時局風雲變幻。
當然,對香港影響最大的則是大陸。畢竟大部分港人的根是在大陸,由於各種原因他們離開了家鄉,偏居這麼一個小島謀生,心中還是有著對故鄉的一分歸屬感。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大陸的領導人已經和英國政府談妥,將在九七年收回香港,行使主權。
這樣一來,大陸的政局變動就和香港息息相關了,這也是為什麼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香港有無數的精英移民國外,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們看衰香港前景,對大陸的政府不抱希望。
事實上回歸後的數十年發展證明,他們的思想是有點偏激了。華夏的政府對待香港始終是一個開明的態度,甚至做到了要政策給政策、要金錢給金錢的地步。在香港經歷的幾次大災難面前,中央政府都及時地伸之以援手。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在香港迴歸以前,很少有藝人到大陸去拍電影、電視。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業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每年數千部港片的出品充斥著東南亞的文化市場,而大陸也是這些電影的主要出口地之一。
而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也飛速地發展起來,大批的香港藝人看到大陸的廣闊市場,也紛紛放下昔日高不可攀的架子,北上撈金。甚至有一段時間,當時tvb的當家小生、花旦集體出走,都到了內地去尋找機會,使得tvb不得不將一些略顯稚嫩的年輕人推上前臺,製作的劇集也日益粗濫起來,完全無法和內地某些製作相比。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現在的普通香港人,對於大陸來的人還是抱有一種優越感。
在這一年燕京發生了某些事情後,香港人的驚恐情緒又被點燃了起來,一些人彷彿看見迴歸後的情景,再加上親英媒體的大肆宣傳,他們忙不迭地拋售手中的資產,急不可耐地想要逃離香港。
地產市場應聲下跌,無數人在這個時候等待出手。
這的確是抄底的好時候,特別是對香港這個土地面積少、人口眾多的地方來說。香港的富豪家族無一不是有地產的背景。
這種機會鍾石自然不會放過,如果有可能,他甚至願意整棟樓整棟樓的收購。因為他知道後世的發展,這些投在樓市裡的錢跑贏了通脹、利息,而且還安全無比。
就在他到香港的時候,廖承德面色凝重地對他講了一句話,讓他頗有感慨。
“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