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思骨說:“城裡湧進來的人太多了,我們又沒時間徵調糧草,最多被圍城一兩個月,到時候糧食就要吃光了!”
“固守待援!”莽泰斬釘截鐵道。
東籲王朝跟安南國差不多,常備軍只有幾萬人,且大部分駐紮在首都和北部邊境。需要打大仗的時候,再讓地方貴族招募農民,極限兵力能夠擴充至三十萬。
卑謬屬於戰略要城,平時駐軍3000餘,已經算非常重視。
現在,莽泰手裡只有3000多常備軍,剩下全是臨時招募的難民,哪裡敢主動出城決戰?
北邊是肯定有援軍的,西邊和南邊也估計有援軍。
一百多年前,若開(阿拉幹)人坐船趕來馳援,幫著撣族打緬族。現在也會如此,若開人坐船馳援,幫著緬族打大同軍。
“你覺得能守嗎?”
“恐怕守不住,中國軍隊非常強大。”
“找機會溜走吧。”
“走不了的,除非拋棄家人和財產。”
“……”
這番對話,來自城樓的炮臺。
兩個葡萄牙混血軍官,正守著火炮竊竊私語。他們的祖先,曾經為東籲王朝立功,用火炮擊潰阿瓦王朝的騎兵主力,還為東籲王朝組建了炮兵部隊。
除了葡萄牙人,城裡還有亞美尼亞人。他們的祖先,也曾參加一百年前的卑謬之戰,跟波斯人一起幫著東籲王朝打仗。
東籲王朝能夠迅速統一緬甸,靠的就是多國部隊和先進武器,在16世紀中葉就擁有火槍和火炮。
然而,他們的火器技術,依舊停留在一百年前。
城外的緬族難民,被火炮驚走之後,大同軍開始分兵了。
楊展帶著一個正規師,外加5000巡檢兵,以及數千孟族民夫,穿過城南的丘陵地帶,繞去卑謬城北方安營紮寨。楊展和丁家盛的部隊,就像兩顆釘子,釘在卑謬城的南北兩方。
這是座大城,實在不好強攻。
一百多年前那場大戰,足足圍城五個多月,等把援軍全殲之後,城內守軍才被迫投降的。
大同軍有作戰期限,不能拖那麼久。
“轟轟轟轟!”
連續六天,一直在炮擊。
大同軍數十門火炮,瞄準城牆射擊。而守軍的十二門城防炮,也持續予以還擊。
與此同時,孟族僕從軍帶著孟族民夫,頂著炮火去填護城河。
南部山林中的樹木,被大量砍伐,用來製作攻城器械。標準的攻城戰,沒啥戰術可言,前期的攻城準備工作都是固定套路。
“今日午時氣溫28度,適宜繼續作戰。”
此時的大同軍,還隨軍帶著氣溫計,超過32度就會全軍煮涼茶喝。
目前是10月底(農曆),大冬天的,正午氣溫就快30度了,可想而知夏天打仗多麼困難。
“敵人的援軍還不來?”楊展埋怨道。
孟族首領乃般錯說:“緬王的援軍,至少還要兩個月,才能慢慢抵達這裡,因為緬王需要籌集糧草和部隊。每次我們孟人起義,不管鬧得再大,緬王的軍隊就要兩三個月才來,有的時候甚至半年左右才來。”
楊展嘆息:“看來,圍城打援是不行了。要麼強攻這裡,要麼繼續北上。”
“噠噠噠噠!”
一騎快馬來到軍營,傳令官說:“楊師長,丁都知建議,捨棄此城,繼續向北!”
“我也正有此意!”楊展早就想走了。
不把戰略要地攻克,就繼續向前進軍,這屬於典型的兵家大忌。後路都被敵人堵死了,一旦戰事拖太久,就將面臨軍糧不足、孤軍受困的窘境。
但眼前這座堅城,真的沒法短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