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錢袋子呢?為什麼也在他手裡?”朱元璋沉聲追問道。
“因為每年各地的賦稅,也都是先跟韓國公講好數,然後再解送朝廷的。”胡惟庸答道。
“好,很好,非常好……”朱元璋氣極反笑道:“胡惟庸,瞧瞧咱這大管家,當的風光吧?”
“……”胡惟庸低頭不敢接話。
“你呢,你就甘心一直當擺設?”朱元璋挑釁看著胡惟庸。
“不甘心!”胡惟庸斷然道:“臣不知道自己還能再當幾年丞相,臣只知道再這樣碌碌無為下去,臣一定會悔恨終生的!”
“那你就有為啊!”朱元璋提高聲道:“咱做伱的後盾,你敢不敢跟他們鬥一鬥?”
“敢!當然敢!”胡惟庸重重點頭。“只要有上位撐腰,為臣什麼都不怕!”
“好,說得好。有咱撐腰,你確實沒什麼好怕的!”朱元璋讚許的點頭問道:“你打算怎麼辦?”
“先徹底掌握中書省!”胡惟庸沉聲道。
“不光要鬥爭,還得辦正事兒。明年二月底前,把北伐所缺的軍需全部運抵北平,有沒有信心?”朱元璋大聲問道。
“有信心!”胡惟庸大聲答道。
~~
待胡惟庸退下後,朱元璋問太子道:“怎麼樣,你覺得胡惟庸說得都是真的嗎?”
“應該不會有假,但卻匪夷所思。”朱標皺眉道:“尤其是講數一節。朝廷要額外攤牌,跟地方講數還可以理解。難道收多少稅,也可以討價還價嗎?”
“確實匪夷所思,但越是離奇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是真的。”朱元璋拿起‘孝順’,一邊在後背上上下下,一邊緩緩道:
“咱想起一件事,今年在鳳陽時,韓宜可也說過類似的話。”
然後皇帝回憶道:“他說,自己在臨淮縣一年,發現地方上有三本賬。一本是用來應付朝廷的;一本是用來跟老百姓收稅的;還有一本,是跟上峰對賬的。”
“當時因為事情太多,咱沒太在意他這番話。”朱元璋接著道:“但是後來越想越覺著,這裡頭有大問題。”
“嗯。”太子點點頭,他也感覺出來了。
~~
目前朝廷收稅的依據,還是洪武三年編制的戶帖。
但戶帖是人口普查的產物,主要是登記的各戶百姓人口丁數。上頭雖然也記載了各戶的田畝數,卻是自行申報填寫的……
可想而知,肯定家家戶戶都存在瞞報漏報的‘隱田’行為……這一點,皇子們在老家歷練的時候,便已經調查清楚了。
使用者帖作為朝廷收稅的依據,肯定沒法徵收到足夠的稅賦。
所以各縣都建有私賬,就是縣裡自行統計的每戶田畝數,好作為真正的收稅的依據。
而私賬與戶帖上的田畝數差距,就是地方衙門以權謀私的空間了。
經過勾兌之後,百姓實際交稅的記錄,便是公賬了。
當然,私賬是不可能給朝廷看的。
甚至很多地方的私賬,都不給知縣看,而是牢牢掌握在胥吏手中。
知縣頂多知道私賬的存在,但幾乎沒法讓胥吏交出來。
一個小小的胥吏,自然沒法跟縣太爺叫板。但一旦胥吏鄉紳,地痞訟師等地方勢力抱成團,就不是知縣能抗衡的了。
一如朱元璋現在所面臨的窘境。
所以有人說,知縣就是土皇帝。因為當皇帝和當知縣,其實大有相仿之處。
~~
“當時咱以為,韓宜可說的三本賬是戶帖、私賬和公賬。但現在想來,應付朝廷的那本賬,不是戶帖。”朱元璋沉聲道:
“因為戶帖上的田畝數是固定的,朝廷有底檔,何談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