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將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多元化*政治體制”。1990年3月29日,聯邦議會決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國。這樣,捷克斯洛伐克的社會主義政權透過“溫和的革命”,“天鵝絨般的革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1989年11月10日,保加利亞共產黨舉行中央全會,保共總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託多爾?日夫科夫在執政33年後被迫辭職,該國媒體稱這是一次“宮廷政變”。12月7日,16個反對派組織聯合成為右翼“*力量聯盟”,向保加利亞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發起進攻,提出了改革政治體制問題。1990年1月和2月,保加利亞當權派和反對派就國家前途問題舉行“圓桌會議”,決定對憲法進行修改。1991年7月12日,保加利亞新憲法規定,保加利亞改為多黨議會制共和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
1989年12月16日,在羅馬尼亞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匈牙利族神父拉斯洛?托克什因反對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的政策而被當局驅逐。20日,該市的一些示威者奪取了軍隊的武器,開始向軍隊開火,羅馬尼亞當局宣佈該地區進入緊急狀態。21日,齊奧塞斯庫譴責蒂米什瓦拉市的衝突事件。22日,羅馬尼亞軍隊倒戈,與支援齊奧塞斯庫的保安部隊展開巷戰,局勢急轉直下,*群眾包圍了總統府,佔領了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府大廈、國家電視臺和電臺,逮捕了齊奧塞斯庫夫婦。同時,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宣告成立,接管了國務委員會和政府的一切權力。25日,齊奧塞斯庫夫婦被救國陣線委員會組成的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這就是震撼東歐的羅馬尼亞“十二月事件”。27日,救國陣線委員會頒佈綱領,宣稱“放棄一黨領導作用,建立多元化*政體”,“實行國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29日,救國陣線委員會決定更改國名,將“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以暴力奪權方式開始向多黨議會*制演變。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1990年4月17日召開的9屆10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要實現“社會生活*化”和“新經濟體制”。當年7月,出現難民潮。10月,地拉那等地發生大規模騷亂,參與者提出了改善經濟狀況、實現*化和釋放*等要求。1990年12月11日,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舉行9屆13中全會,決定允許成立獨立的政治組織,這實際上是宣佈實行多黨制。1991年3月31日,阿爾巴尼亞舉行人民議會多元差額選舉。新選舉產生的人民議會於4月29日透過《憲法要則》,把“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更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宣佈阿爾巴尼亞為“*法治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和“政治多元化”。6月,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召開“10大”,決定改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宣佈“放棄*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阿爾巴尼亞也隨其他東歐國家一道走上了政治轉軌之路。
南斯拉夫聯邦解體(3)
南斯拉夫聯邦面臨解體
1989年,當蘇聯和東歐的政局發生劇變的時候,南共聯盟和南斯拉夫聯邦遭到強烈衝擊,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迅速瓦解的情況下,西方把南斯拉夫聯邦視為歐洲“社會主義的最後堡壘”,欲置於死地而後快。南斯拉夫聯邦各地不斷髮生*事件,處於動盪和走向解體的危機之中。
早在1988年12月30日,南斯拉夫聯邦總理布蘭科?米庫裡奇(波黑人)因聯邦經濟危機和各共和國“邦聯化傾向”加劇,宣佈解散聯邦政府,一度出現政治危機。於是,在南斯拉夫聯邦和南共聯盟中央形成了4票對4票的狀態,即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為一方,主張維護南共聯盟和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