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1〗參加巴爾幹聯盟公約在1953~1955年,南斯拉夫、希臘和土耳其三國簽訂了4個條約,成立了一個地區組織,史稱“巴爾幹聯盟”或“巴爾幹公約”。該聯盟的宗旨是,在聯合國憲章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巴爾幹地區合作,以維護地區的和平發展,實現自由、獨立和一體化。米蘭?斯卡昆:《巴爾幹與大國》,貝爾格萊德:論壇出版社,1982,第121頁。
20世紀50年代初,在冷戰全面展開的形勢下,對南斯拉夫的軍事威脅已經不是來自蘇聯,而是來自義大利。義大利是1949年4月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北約)軍事政治同盟的12個創始國之一,它依靠美國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支援,要求佔領整個的裡雅斯特自由區。南斯拉夫沒有能力在軍事上遏制義大利的領土擴張慾望,只好透過外交努力,尋求本地區的希臘和土耳其的幫助。希、土兩國已是北約的成員國。如果南斯拉夫能同這兩個巴爾幹鄰國簽訂防禦條約,將會提高它的政治和軍事威望。與此同時,美國為了削弱蘇聯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向希、土兩國提供了大量的財政和軍事援助,並竭力拉攏南斯拉夫。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8)
1953年2月28日,南、希、土三國在土耳其的安卡拉簽訂了友好和合作條約,即《安卡拉條約》,規定三國在和平年代和戰爭時期建立政治與軍事合作。條約成員國的總參謀部將定期會晤,每年舉行外交部長磋商。三國承諾不參加針對其中任何一國的同盟,不簽訂與該條約相矛盾的協議,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條約還對三國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合作給予高度重視。《安卡拉條約》有效期為5年。
在冷戰和集團利益占主導地位的年代,南、希、土三國取得諒解,締結了一個主張地區廣泛合作的條約,這對當時的巴爾幹地區和歐洲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鐵托在評價這一條約時說:“這一純屬地區性條約的締結旨在維護獨立和確保國內能有和平的發展以及鞏固歐洲這一地區的和平……它純屬防禦性質。因此,它不威脅任何人,而是一個小的集體安全的工具。”“鐵托在聯邦國民議會上的講話”,《國際政策》(Me�unarodna politika)1955年3月16日第119期。
1954年8月9日,南、希、土三國又在南斯拉夫的佈列德締結為期20年的政治合作和互相援助條約。其中的一條規定,“對締約國任何一方的侵略被視為對所有締約國的侵略”,三國從政治合作走向軍事合作。
1955年3月2日,南、希、土三國再次在安卡拉簽訂了成立協商議會條約。議會下設委員會和全體會議,每個國家派出20名議員,議會的決議以簡單多數透過。
這三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結成同盟,開展廣泛的合作,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為東方與西方和平共處做了有益的嘗試,樹立了榜樣。然而,簽署了上述4項條約的“巴爾幹聯盟”從成立到鞏固的3年中,希臘和土耳其這兩個北約成員國圍繞塞普勒斯獨立問題發生爭論。同時,參加共產黨情報局的有關國家對南斯拉夫的軍事威脅已經減弱,南蘇關係得到改善。朝鮮戰爭結束,法國在印度*戰爭中失利,國際環境和巴爾幹地區的局勢出現緩和跡象。1955年初蘇聯和東歐8個社會主義國家正在籌劃組建《華沙條約》組織,即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蘇聯想阻止南斯拉夫與西方接近,哪怕是使它成為東西方之間的“緩衝區”也是外交上的成功。從1951年起,美國和西歐的北約國家則利用南、蘇衝突的機會,向南斯拉夫提供援助,以加強北約的南翼,利用西德、巴爾幹半島、韓國和日本等對蘇聯形成軍事包圍圈,並試圖使南斯拉夫脫離社會主義道路。
南斯拉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