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ar)取代前南斯拉夫聯邦的貨幣“第納爾”。同時,政府制定了緊縮貨幣的政策,使通貨膨脹率開始逐年下降。此外,斯洛維尼亞一批私人小企業應運而生,並同德國、奧地利等歐洲發達國家加強了經貿關係。這些都為斯洛維尼亞經濟走出低谷和緩慢恢復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屬於經濟恢復性增長階段,一般認為是從1993年到1997年。斯洛維尼亞根據本國經濟基礎較雄厚、人民具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政治*生活的實際情況,沒有采取其他中東歐國家普遍實行的激進的“休克療法”,而是選擇了漸進式的經濟政策。1995年,斯洛維尼亞政府制定了《斯洛維尼亞經濟發展戰略:走向歐洲——增長、競爭和一體化》。該檔案把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競爭力和融入歐洲一體化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
與此同時,斯洛維尼亞政府提出,要透過經濟體制改革,使經濟從原來的地區經濟轉變為獨立的國家經濟,使經濟從“進口替代型”向“出口擴張型”轉變。1994~1997年,斯洛維尼亞主要對所有制、財政、金融、行政領域進行了改革,活躍了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在經濟轉軌期間,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在政治領域有所下降,但在經濟領域則有所上升。
在對社會所有制企業實行私有化方面,斯洛維尼亞也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斯洛維尼亞的企業私有化程序與其他中東歐國家相比,起步雖晚(1992年底才透過私有化法),但實施的政策比較穩妥,沒有搞“野蠻私有化”。第二,在實施私有化計劃和決定私有化方式時,將“分配”和“銷售”相結合,鼓勵發展私人小企業,大力改造“大而公”企業,發展“小而私”企業。第三,實行虧損大企業先整頓後私有化,這樣可以防止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由於大企業虧損使銀行也陷入困境,因此,企業整頓與銀行業整頓同步進行。第四,對大型重要國有部門(如電力、鋼鐵、電信、銀行、航空、鐵路、港口等)的私有化逐步放開,只出售部分國有股份,尤其對外國公司參股持慎重態度。 。 想看書來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2)
據有關國際組織公佈的數字,1997年斯洛維尼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8000美元;失業率為10%;通貨膨脹率僅8%;外債約25億美元,其中8億美元是前南斯拉夫聯邦的債務;外貿總額達180億美元,其中出口為83億美元;進口為97億美元。外國投資達到13億美元。瑪?恰夫達羅娃:《巴爾幹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Мария Чавдарова; Балгански страни:политика;икономика;медународни връзки),索非亞:政治書籍出版社,1999,第17頁。當然,前南斯拉夫危機和波黑內戰使斯洛維尼亞失掉了部分原材料來源和銷售市場,外貿還難以恢復到從前的水平,經濟迅速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第三階段始於1998年,斯洛維尼亞經濟步入持續穩定增長階段。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1)國內經濟形勢全面好轉。從1998年到2003年,GDP的年增長率分別為3�8%、5�5%、4�6%、2�9%和2�5%。汪麗敏編著《斯洛維尼亞》,第161頁。2003年的通貨膨脹率為5�6%,人均GDP接近14000美元。這樣,斯洛維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僅在1998年就超過了歷史上(1987年)達到的最高水平,而且其經濟發展水平已開始接近歐盟成員國的平均水平。(2)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化。在1990~200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所佔比重從5�5%下降到3�0%,主要工業和基本生產部門所佔比重從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