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王杖:漢時七十歲以上老人由官家賜給刻有鳩的柺杖,稱作王杖。
(27)爵(què雀):通“雀”。古人認為“雀”是官爵的象徵。
(28)而不爵: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29)日分六十:古代把一天分成一百刻,夏至白天最長,佔六十刻。
(30)漏:古代的記時器,裡面裝水,並有一百個刻度,水流完一百個刻度是一晝夜。自:根據文意,疑是“百”字形近而誤。
(31)鼓之致五:古人根據天象把一夜分成五個時刻,共五次,叫做“五夜”,或稱“五更”;每個時刻擊鼓一次,共五次,所以又稱“五鼓”。
(32)宮闕:宮廷。單:通“禪”,單衣,古代的一種禮服。
(33)舞:上言“服”,言“佩”,故疑此“舞”系“帶”隸書形近而誤。
(34)人:根據本段文例,疑是衍文。
(35)鉤:通“絇(qú渠)”,鞋頭上形似刀鼻的裝飾品。
(36)何王:傳說最初築城郭的是鮌、禹。
(37)何地:傳說馬最初產在冀北。
(38)王:根據本段文例,疑是衍文。
(39)奚仲:姓任。夏禹的大臣,傳說他始造馬車,曾任車正。受封於薛,為薛國始祖。
(40)在本書《感類篇》中,王充認為“見鳥跡而知為書,見蜚蓬而知為車,奚仲感蜚蓬,而倉頡起鳥跡也。”
【譯文】
文吏自認為懂得官家的事情,又通曉公文。要是問他們:“懂得這些事情,就應當能夠通曉它們的道理,透徹瞭解它們的意義是不是?”文吏聽了一定會發呆。再問他們:“古時候分封諸侯,都是各人獨自統治國家,現在要設定郡太守、縣令、縣長,是什麼道理呢?古人實行井田制,老百姓為公家耕種,現在是徵收田賦和畜草,是什麼用意呢?一年讓老百姓當一個月的更卒,根據是什麼呢?二十三歲登記服役,十五歲開始交納算賦,七歲開始交納口賦二十三錢,是什麼緣故呢?臘祭,起於哪個帝王的時候?門神、戶神、井神、灶神,為什麼要立他們呢?社稷、先農、靈星,祭祀的是什麼神呢?年底驅趕瘟疫,驅逐的是什麼鬼呢?立桃梗假人在門前,是什麼意思呢?掛蘆索在門上,畫虎在門框中,驅趕的是什麼呢?去掉牆壁的字畫上厭火丈夫,是根據什麼畫的呢?一步六尺,帽高六寸,為什麼要這樣對應呢?一般的郡有尉史、令史,而沒有丞長史,為什麼要這樣制定呢?兩郡互致文書要說‘敢告卒人’,而兩縣間就不說這樣的話,怎樣解釋呢?郡守上書報告事情對太尉、司徒要說‘敢言之’,對司空要說‘上’,為什麼要這樣陳述呢?賜給老百姓爵位八級,效法的是什麼呢?爵位起名叫‘簪。。’、‘上造’,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給官吏記功叫伐閱,把名字記入墨寫的行狀裡,是什麼用意呢?賜王杖給七十歲的老頭,起因是什麼呢?在王杖的頂端刻上斑鳩,而不刻麻雀,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杖呢?假如因為斑鳩是益鳥,不賜給斑鳩而賜給鳩杖,怎麼解釋呢?白天分為六十刻,漏水滴完一百刻,夜晚鼓要敲五次,為什麼呢?官吏穿黑色衣服,宮廷衛士卻穿紅色禪衣,是怎麼考慮的呢?皮帶系在腰上,刀佩在右邊,劍帶在左邊,為什麼要這樣裝束呢?絇飾在鞋上,帽戴在頭上,是象徵什麼呢?官吏住在城市,出入乘車馬,坐著處理文書,那麼築城郭,開始是哪個君王呢?造車子,最初是哪個工匠呢?產馬,最早在什麼地方呢?創造文字,最先是誰呢?”建造城郭和最早產馬的地方,很難曉得,因為時間太久遠了。但是製造車子創作文字,容易知道,文吏一定會答應說:“是倉頡創作文字,奚仲創造馬車。”往下追問:“倉頡是感觸什麼創作文字,奚仲是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