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壕溝之間,距離大約二十五至三十丈左右的樣子,就是說,最外面的那道壕溝,距土牆足有一百多丈的距離,這兒,才是中**隊的第一道防線。
還有,前後兩條壕溝之間,另有縱向的壕溝相連。
剛開始的時候,高杉晉作和山縣有朋還以為,這些壕溝是護城河一類的障礙物,可天底下哪有這種護城河呢?看起來非常之窄,應該可以一躍而過。
還有,橫向的三條壕溝,邊沿都整整齊齊碼堆著沙袋,不過,這沙袋碼堆得也很奇怪,沙袋有兩層,上下兩隻沙袋為“一組”,每隔兩“組”沙袋,就會有一個缺口——就是說,這個位置上只有一隻沙袋,看起來就像城垛似的。
兩個人恍然大悟:這是防禦工事啊。
就是說,中國士兵呆在壕溝裡面,從沙袋的“缺口”處向外射擊。
高杉晉作和山縣有朋都是第一次見到這種防禦工事,沒辦法判斷它的防禦效果,但看起來似乎是個挺麻煩的東西。
兩人還發現,這個壕溝的走向,並不是筆直的,而是鋸齒狀的。開始的時候,兩個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要把壕溝挖成拐來拐去的?後來,山縣有朋畢竟是陸軍將領,先想通了:如果戰場夠大,可以迂迴到側面進攻壕溝的話,這種設計,能夠有效避免大部分計程車兵暴露在敵人火力面前。
當然,這個山坡不夠大,只能從正面進攻。
長州藩的陸軍,沒有像樣的火炮,但透過古拉伯,弄來了幾百枚黑爾火箭。這種火箭雖然沒有導向杆,但在尾部裝了三塊穩定螺旋板,使火箭在飛行中透過自旋達到穩定,增加了火箭的準確性,是黑火藥時代的最後一代火箭。
黑爾火箭並非當時的主流兵器,它的準確性雖然較自己的前輩大為提升,但跟炮彈是沒法比的,屬於“發射後不管”——這裡的“不管”的意思,是不知道它會飛到哪裡去,“管不來”。不過,如果目標面積夠大,比如城池或者整個陣地,對精確性沒有什麼要求,黑爾火箭還是有一定用處的。
高杉晉作和山縣有朋原先想著,中**隊的後勤基地裡面,彈藥、糧食、布服,都是易爆易燃的,把黑爾火箭打進去,夠運氣的話,引爆彈藥庫,或者引燃大火,這個基地就不戰而下了;就算沒那麼好的運氣,至少也可以在進攻的時候,大大牽扯守軍的精力,彌補己方缺乏攻堅火炮的劣勢。
但現在的這個格局,基地幾乎已在黑爾火箭有效射程之外,這記“殺手鐧”暫時是打不出來了。
只能硬攻了。
高杉晉作和山縣有朋不曉得,這個“壕溝”,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叫做“塹壕”。
冷兵器時代,只有城牆,沒有塹壕——完全用不著。
進入熱兵器時代,滑膛槍時期,步槍的射程、精度都非常有限,也不需要塹壕來保護士兵;只有線膛槍出現,步槍的射程、精度都大大提升,才有在和敵人距離尚遠的情況下、對士兵進行保護的需要,這個時候,原始的塹壕,才應運而生。
進入後裝線膛槍時期,除了精度和射程,步槍的火力密度也大幅度提升,而在戰場上,因為內燃機還沒有出現,軍隊的移動速度,和前裝槍、甚至滑膛槍時期相比,並沒有本質區別,因此,真正高水準的、近代意義上的塹壕便成為必需品了。
大規模的塹壕戰正是始於美國內戰,特別是彼得斯堡戰役中,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縱橫交錯的塹壕,曾經讓關卓凡歎為觀止。
美國塹壕戰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戰役中頗讓軒軍吃了苦頭的那位南軍悍將朗斯特里特,然後羅伯特。李將之發揚光大。
不過,美國內戰中的塹壕,只是勝在規模較大,塹壕內部的構造,還很簡單,不過一條大半個人的身高的壕溝而已。而關卓凡依據他腦子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