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以及連斬掉倭寇子孫根的事都詳述了一遍。
原來還是個真倭寇,只是姚啟聖不殺掉他而是拖著此人走了數里前來投奔,倒是十足的書呆子,迂腐極了!牛金松聞言之後對姚啟聖所為大不以為然,又如是想著。
“姚啟聖,本帥來問你,你既然是讀書人出身,為何不走科舉正途,然後再入仕為官,反而來投軍呢?”
第八百一十三章 忍辱負重
這位少年人忽然豪邁道:“班定遠投筆從戎,萬里封侯,從來都是讀書人楷模,而今天下紛亂,百姓荼毒,正是我輩投筆堪亂之際,如果只知在草廬中坐而論道,那都是些沽名釣譽的書呆子而已……”
姚啟聖的這番話說的是豪氣干雲,以至於說到最後激動萬分,滿面通紅,連語句都有些不夠通順。這讓李信大大感慨,民間曾廣為流傳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其實誰又知道我漢家讀書人從來都是允文允武,可不僅僅是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那種自以為讀了幾本論語就妄想治理天下的腐儒們,很顯然也是矯枉過正的被嚴重矮化了。
就連一旁的牛金松都拍手讚道:“這位小兄弟說的漂亮,不過就你這小胳膊細腿的模樣,還得再養兩年再投幣從戎吧,別連咱三衛軍的火槍都端不動!”
他這倒不是危言聳聽,火槍大都在十來斤上下,如果算上揹負的火藥彈丸以及雁翎刀等武器裝備,負重至少也要在三十五斤上下。在這種負重情形之下走個幾里地或許絕大多數人都沒問題,但是如果做長途行軍就要淘汰一大批人。所以,他首先看姚啟聖的乾瘦矮小身材就不認為這少年能夠勝任如此程度的負重行軍。
當然,這只是其一,還有一點他不便明說,像這種半路撞上來的,來路不明之人,如果貿然收留他,誰又能保證這不是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派來的奸細呢?畢竟,民間一直也有“好男不當兵”之說。總之還是小心為上的好,他還特地向李信暗遞眼色,誰知李信就好像看不懂他的眼色一般,依舊我行我素。而那少年也張口反駁牛金松對他的質疑。
“在下重傷生擒倭寇,這還不足以說明在下的能力嗎?再者,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愚者用力,智者用心,如果將軍能夠讓在下加入貴軍,在下一定會讓將軍見到在下的價值……”
姚啟聖的話犀利無比,再往後的話還多有吹牛嫌疑,把牛金松說的一愣一愣的,他本就不已語言見長,本來還爭上幾句,但很快就被頂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憋得滿面通紅,若不是鎮虜侯在當面,他一早就命人將這狂生轟了出去。
而李信卻有些忍俊不禁,他的這些老部下,尤其向牛金松這等老資格的親兵將領,總是在自己的耳邊各種聒噪,他又不願與之一一爭辯,所以便給這些人慣成了各種事都要發言的毛病。現在有個牙尖嘴利的人正可好好治一治他們。
不過姚啟聖所言之中自吹自擂的味道也是十足,其實這也怪不得他。時下讀書人說話真正實事求是的絕無僅有,說話誇張是一種風氣,一者可語出驚人,二者可迅速達到效果,至於實際坐下來,能達到所言半成都算實在的了。比如那被崇禎皇帝冤殺了的袁崇煥,不也曾吹噓過三五年平遼這等瞎話嗎?最有意思的是,那位崇禎皇帝明知數年之內平遼不能,還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使之平遼。
這對於賭徒誠然沒錯,可是一國之君,掌舵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如此兒戲,內憂外患之下,國又豈能不亡?所以,他做了亡國之君也不冤枉。
李信打斷了姚啟聖的誇誇其談,“好了!讓本帥收留你,只要能做到以下幾點,便可!”
姚啟聖眼睛裡閃過興奮的火花,“請鎮虜侯吩咐,在下去做便是!”對於這位鎮虜侯,近一年來可謂是如雷貫耳,北方擊敗韃子自不必說了,就是在江南收拾那些權貴人物的手段都足以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