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不說,不代表沒有這樣的情況。
這樣的情況在濟南周邊還好,接近濟南,政令多少還有些威懾力,到了南邊沂州莒州等蘇詠霖起家之地,那就真的是情況非常嚴重了。
說政令不出濟南是有點過分,說政令暢通無阻則是白日做夢。
沂州和莒州,再加上一個密州,那是山東大起義最早爆發的地方,也是蘇詠霖最早活動的地方,所以當地人都比較自豪的宣稱自己這裡是大業啟程之地。
這裡也的確湧現了大量優秀的軍事和行政人才,除了江南老人們,這三州之地湧現的優秀人才也確實是蘇詠霖早期起家的重要助力。
這本來是值得榮耀的一件事情。
但是在長期的政治生態演變的過程中,這種榮耀變得有點變了味道。
變得資歷越深,在當地越吃香,資歷越淺,在當地就越容易受欺負。
當地官員群體中普遍有一種唯資歷的看法,其實就是變相了的地域觀念,因為誰都知道,資歷最深厚的官員不是江南老人,就是山東人。
資歷深厚的官員從其他地方調過來,很容易受到當地其他官員的接納與合作,而要是新官員來到這裡任職,老老實實不折騰還好,稍微想折騰一下的,絕對的冷暴力管飽。
大明官員的升遷、降職和調任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縣級官員四年一評,州府級官員和行省官員五年一評,且不管評級如何,都會調離當地,不在當地連任,以避免官員在地方生成利益關係。
評級優秀的官員酌情升遷調任,評級一般的則選擇其他地區平級調任,評級不佳的就要擔憂降職調任了。
這對於全體官員都是一種激勵性的鞭策。
而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除了升遷、降級等情況,平級調動的官員在調動時都秉持著一個就近原則,儘量不遠調。
原因簡單。
這年頭道路難行,路不好走,且大明疆域廣大,比如從大同調任到雲南,少說也要個月時間,時間都在趕路上,個月的功夫實在是太久,會耽誤事。
升遷降級就算了,人數不多,可以安排,平級調動的人數最多,最麻煩,要是都搞遠距離調動,會非常麻煩。
所以就近調任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平級調動往往一般都選擇在行省內部調任,除非任職地區接近其他行省,則可以調任到外部行省。
這的確省事兒,也滿足了不少人的需求,不過這就造成了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情況,時間一長,容易搞出裙帶關係。
現在還是資歷、地域的事情,再往後,就是血緣和傳承了。
所以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僅僅在山東行省出現,其他各個地區也有,只是山東行省因為是蘇詠霖的起家之地,所以情況更加特殊。
老資歷的州府級官員、幹部比較多,且多數升遷無望,怨氣足,要是說這些人裡頭出現一個兩個或者一小堆想要渾水摸魚和蘇詠霖搞事情的人,那一點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