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算術題,則更顯得趣味橫生。
題目描述了一個關於良田增產與口糧需求的實際問題:
某村良畝若干,畝產三石,足五十戶一年之食。今人口漸增,須供六十五戶一年之需,問須增耕多少良田?
(注:一石為古代容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100升)
陳瀟略一思索,便直接在答題紙上寫下了答案。
他保持著穩定的節奏,筆尖在紙上流暢地舞動。
待最後一筆落下,陳瀟開始仔細地將其他題目的答案謄寫到答題紙上。
完成所有步驟後,他從容不迫地將試卷交給了衙差,隨後步出考院。
……
在門外,陳瀟靜靜等待其餘三人,心中已經開始規劃明日的事了。
不久,其餘三位考生也相繼走出來了。
四人聚首,興致勃勃地分享著各自的答題心得。
他們走在熱鬧的街頭,熱烈討論著考試中的想法。
“這次的算術題真是讓人頭疼啊!”
沈一山率先感嘆道,
“那些良田和口糧的換算,我算得頭都大了。”
陳宣也附和道:
“是啊,我也是費了好大勁才得出個大概的答案,也不知道對不對。”
陳瀟聞言,微微一笑,道:
“其實這類問題並不難解,只要掌握基本的換算方法,就能迎刃而解。
我們只需將每畝產糧量和每戶人家的口糧需求算清楚,然後進行簡單的比例換算即可。”
沈一山和陳宣聞言,頓時恍然大悟,紛紛向陳瀟請教具體的解題方法。
陳瀟耐心地為他們講解,四人圍在一起,討論得不亦樂乎。
陳瀟詳盡地闡述了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三位聽眾聽得頻頻點頭,恍然大悟。
沈一山拍打著自己的額頭,懊悔地感嘆道:
“原來還可以這樣算啊!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陳宣也由衷地讚歎道:
“瀟哥,你的思維真是敏捷!
這種題目我總是感到頭疼,以後還得多向你請教。”
隨後,四人談笑風生,話題轉向了墨義題。
陳宣皺著眉頭抱怨道:
“這次的墨義題真是太難了,那些關於人性本善和禮樂教化的論述,我簡直是一頭霧水。”
沈一山也附和道:
“是啊,我也是感覺答得一塌糊塗,不知道能不能及格。”
然而,陳瀟卻微笑著搖了搖頭,解釋道:
“其實,墨義題並不是要我們給出絕對的答案,而是要考察我們能否理解並闡述出其中的道理。
只要我們能夠自圓其說,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就算是答對了。”
沈一山聽了陳瀟的話,心情頓時輕鬆了許多,笑道:
“哦?這麼說來,我好像也沒答得那麼差了。”
陳宣也笑道:
“瀟哥說得對,我們只要盡力去答了就好。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我們努力過了。”
四人相視而笑,心中的緊張和擔憂逐漸消散。
他們知道,無論縣試結果如何,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盡力而為了。
就這樣,四人一邊輕鬆地聊著天,一邊朝著客棧的方向走去。
他們的身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格外輕鬆自在,彷彿已經忘記了剛才考試時的緊張和壓力。
:()考上狀元后,我的太子身份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