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的表現超過自己,會使得重慶方面很難看不說,還會引起民心的不穩。會讓國統區的老百姓,認為國民政府更加無能。所以楊震認為在日軍入侵緬甸初期,重慶方面是絕對不會答應讓抗聯經過國統區腹地去緬甸作戰的。
但是在形勢逼人,尤其是生死線被切斷的情況之下,想必到時候重慶方面也是什麼都顧不上了。尤其是一旦美英聯手,重慶頂住壓力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一旦重慶的第一支遠征軍失利,那麼要求延安出兵對於重慶方面來說,就是一個很有可能的必然選擇。
而對於英國人的性格,以及英國人在亞洲各個殖民地的重要性分析來看,楊震幾乎看不出來重慶方面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結局,會與自己所熟知的那段歷史有什麼改變。所以楊震不能不考慮到這件事情,會引發的連續事件以及後續對自己的影響。
儘管對於日軍來說,楊震從來沒有畏懼過。但是如果中央真的同意調抗聯去東南亞,卻是楊震極為不情願的。先不說地理、氣候,對作戰的影響。單單就是按照自己知道的歷史上,將遠征軍坑了一個半死的英國人這個極為不靠譜的盟友,就足以讓楊震堅決反對了。
英國人讓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並非是為了保護緬甸,更不是為了保證中國最後一條對外通道的暢通,以便給予中國人更好和更多的援助。而是讓中國人替他們當替死鬼,為他們保護英國最重要殖民地的英屬印度爭取時間而已。
在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之中,英國人不但不配合,而且處處掣肘,處處拆臺。甚至公開掠奪遠征軍的物資,運往印度為自己所使用。不僅美國人給予中國的援助被掠奪,甚至就連中國人進口而囤積在緬甸港口的物資,也被英國人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統統都炸掉,或是壓根就乾脆丟給日本人。
英國人對重慶方面尚且如此,對待抗聯恐怕也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的。就算不能說暗中拆臺,但是事事掣肘卻是肯定的。就算英國人真的給予全面的配合,但是以英國陸軍低劣的指揮水平,楊震也不會將自己的部隊交給他們去指揮的。
最關鍵的是,英國人所謂的全面配合。按照他們自顧著自己利益,從來不顧別人死活的民族特性來說,無論他們說的再好,也是基本不可能的。英國人口中所謂的大英帝國的信譽度,在楊震眼中可以說是一錢不值。
與這樣一個同床異夢的盟友協同配合作戰,換了任何人都看不到一點取勝的希望。別說阻止日軍的攻勢,到時候不被這幫傢伙出賣就很不錯了。讓楊震與英國人配合作戰,他寧願直接與日軍去拼刺刀。
這並非是楊震對英國人有什麼偏見,而是已經發生的無數歷史事件,已經無數次的證明了英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可靠的,更不是一個可以值得信賴的盟友。英國人的保證,在楊震看來還不如一隻狗忠誠。
別看英國人現在說的好聽,抗聯去東南亞所有的補給由英國人負責。恐怕到時候,除了讓中國人替他們賣命之外,這些即傲慢卻又小氣的英國人,之前的保證能落實十之一二就已經很不錯了。
甚至英國人一毛不拔,也是相當有可能的。對於這些英國人,楊震是百分之二百不相信。即便是美國人擔保,他也不會相信這些英國人任何許諾的。對於楊震來說,他並不想重蹈國民政府的覆轍。
而且東南亞距離東北幾乎是萬里迢迢,中間沒有鐵路線直達。整個補給線漫長不說,還要經過國共的控制區。不僅極為不可靠,更加不安全。在彈藥口徑天差地別的情況之下,調抗聯部隊去東南亞作戰,後勤方面怎麼保障?尤其是消耗最大的輕武器彈藥,該怎麼保證?
最關鍵的是三個本身便已經是相互算計、同床異夢的盟友,再加上自己這麼一參合,恐怕那裡的形勢會變得更加混亂。而且重慶方面絕對不會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