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的是,你越不在乎認可卻得到更多。人們喜歡親近一個平靜、有自信的人,喜歡不需要裝腔作勢,不需要時時都“正確”,也不需要竊奪榮耀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愛不需要吹噓的人,一個發自內心而非自大的分享。
發展真誠謙虛的方法唯有勤加練習。這是有好處的,因為你立刻就會得到寧靜、輕鬆的回饋。下次有機會吹噓時,請剋制這面誘惑。我跟一位客戶討論過這個策略,他跟我分享了下面這則故事:他在工作升遷幾天後跟一群朋友相聚。他的朋友們還不知道這個訊息,這位客戶雀屏中選升官,他的另一位朋友卻沒有。他跟這位朋友向來有點互別苗頭的意味,很想有技巧的他被拔攉,而這位朋友卻落空的事實,夾帶進談話中。他覺得自己正準備說說什麼時,內心卻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告訴他:“停!不要這麼做!”他跟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升遷,可是並未將分享變成幸災樂禍的竊喜。他從未提起另一位朋友落選的事。他告訴我,他從來不曾感到如此的平靜,如此的以自己為榮。他享受了成功的滋味,但是並未到處張揚。後來,當他的朋友們發現這件事的經過時,他們對他的絕佳判斷力和謙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謙虛中得到更多正面的回饋與注意,而非更少。
12、避免在雞蛋裡挑骨頭
在雞蛋裡挑骨頭,是一個隱喻,可以用來解釋我們最神經質、最忘恩負義的傾向。它來自我的一位朋友喬治?普蘭斯基醫師。
我們可以檢修房子,看看有沒有裂縫、漏水和瑕疵,以確保這座房子可以耐風耐雨,捱過冬天。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方法運用在我們的人際關係、甚至生活上。基本上,它意味著你小心搜尋有沒有任何地方需要修補。這是找尋人生的瑕疵,如果不是試圖修補,至少也是指出他人的缺點。這種傾向不但會讓人們對稱敬而遠之,也會影響你的感受。它鼓勵你去思索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的人有什麼差錯,你不喜歡他們的什麼地方。所以,在雞蛋裡挑骨頭的結果,不但沒有讓我們欣賞我們的關係及生活,反而鼓勵我們不要認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總覺得凡事都不夠好。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裡,雞蛋挑骨頭大概是這樣的:你認識某個人,一切美好。你對他或她的外表、性格、學識、幽默感、或這些特性的綜合,深感著迷。剛開始的時候,你不僅贊成雙方的差異,還真的很欣賞他們。對方吸引你的原因,有一部分就在於你們的差異。你們有不同的意見、偏好、品味和優先順序。
不過,交往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開始注意新伴侶(或朋友、教師)的小怪癬,覺得這些地方都應該改善。你會提醒他們。你可能會說:“知道嗎,你有遲到的傾向。”或說,“我注意到你不太讀書。”重點是,你已經不可避免地養成一種生活習慣,尋找並思索你不喜歡某人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事情不對勁。
很顯然的,偶爾的評語,建設性的批評,或有助益的引導,並不會引起恐慌。不過,我必須說,多年來在輔導幾百對夫妻的過程,我很少看到不覺得被另一半挑剔的人。偶爾無傷大雅的批評,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觀看人生的一種方式。當你批評別人時,其實並不表示對方有什麼毛病,反而洩露出你需要批評別人。
不論你是否有雞蛋裡挑骨頭的傾向,不論你挑剔的是人際關係、生活的某個層面、或者兩者皆有,你需要做的是,把挑剔當做一個壞點子。當這個習慣又悄悄爬回你的心中時,趕緊逮住它,並且封住自己的嘴巴。你越少挑剔伴侶或朋友,就越能注意到你的人生有多棒。
13、想像玻璃杯已經打碎了
這是我在二十年前學到的佛教哲理。它一再提供我所需的視野,引導我朝向一個更可以接納的自我。
這項哲理的根本就是,萬物無常。萬物皆有一個起點,也有一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