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誰去誰留?
最受關注的,正是俾斯麥。
威廉一世在位時,奉行拱手而治的施政方針,充分信任俾斯麥,賦予宰相大權,幾乎從不過問政事。威廉一世年老病重期間,由皇儲監國。大概是迎娶了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長公主,皇儲,即現在的腓特烈三世變成了親英自由主義者,在政治上遭到容克貴族集團排擠。
俾斯麥就是容克貴族集團的領軍人物。
還是皇儲的時候,腓特烈自然會對俾斯麥禮讓三分,奉行皇帝的施政方針。可是成為皇帝之後,腓特烈還會處處讓著俾斯麥嗎?
在皇帝與宰相之間選擇,留下的肯定是皇帝。
問題是,沒有俾斯麥的帝國,還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嗎?
新帝登基後的第一次御前會議,宰相去留成為最大的懸念。
君臣齊聚,雖然位置與人員照舊,但是現在高高在上的不是監國皇儲,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
“皇儲”與“皇帝”只是一字之差,身份卻有天壤之別。
俾斯麥與毛奇同時注意到,伴隨皇帝的不但有內侍古斯塔夫,還有一個陌生人。兩人頓時心生疑慮,迅速交換了眼神。
從五官上看,他是一個東方人,又有一些西方人的特徵。
僅論相貌,此人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引人矚目的地方。身高也不出眾,身材勻稱,絲毫不顯魁梧。
最顯著的,還是其眉宇間的神采。
俾斯麥閱人無數,一眼就看出,此人絕對不簡單。
難道傳言是真的?
俾斯麥心生疑惑時,腓特烈三世讓古斯塔夫宣讀了詔書,內閣軍政大臣全部留任,由馮承乾擔任帝國戰爭大臣。
雖然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但是意義極為重大。
暫且不看任命之人,僅此任命就意義非凡。
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元帥之後,戰爭部被分拆成了陸軍部與海軍部,分別任命陸軍大臣與海軍大臣。
此舉,正是時任監國的腓特烈的傑作。
雖然名義上,此舉是因為沒有羅恩伯爵那麼傑出的人物能夠統領帝國陸海兩軍,但是實際上,是為了避免軍權獨攬從而威脅到皇權。在很多人看來,這是腓特烈親英自由主義的外在表現。
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外的整個德意志地區,該鑄劍為犁了嗎?
皇帝重設戰爭部長,給了所有質疑者一個響亮的耳光,還沒到休養生息的時候,仍然得厲兵秣馬。
想到這,俾斯麥稍感欣慰。
雖然他與腓特烈三世政見不和,但是俾斯麥從未懷疑過這位參加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與普法戰爭,為帝國初創立下赫赫戰功的皇儲。威廉皇帝之後,能率領帝國急流勇進的只有腓特烈三世。
也許,親英立場,只是腓特烈三世的權宜之計。
問題是,馮承乾是誰?
聽這名字,明顯是個東方人,而且很有可能與大清有關。
俾斯麥心裡疑竇叢生,不免多看了眼站在皇帝身側的那個陌生人。
古斯塔夫宣讀完詔書,御前會議就結束了。腓特烈三世沒讓大臣發言,只是按照主要人等去偏殿等候單獨召見。
皇帝首先召見的,自然是帝國宰相。
在御書房裡,俾斯麥再次見到了那個神秘的東方人,而且知道他就是剛剛獲得任命的戰爭大臣馮承乾。
“宰相,我來為你介紹,這位是馮承乾,勃蘭登伯爵。”腓特烈三世走了過來,對馮承乾說道,“這位是帝國宰相,奧托伯爵,高貴的俾斯麥親王,想必你早已認識,我就不多做介紹了。”
“宰相閣下,鄙人馮承乾,今後還望多多擔待。”馮承乾微微躬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