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王德化的眼球,自從到了順化,每日裡便是大飽口福,這各式各樣的水果,卻是吃得有些厭了。不過,木盤正中的幾個粗大的毛竹筒子卻引起了他的注意,特別是上面都用紅紙貼著,上面寫有不同的字。
有的上面寫著黑字,有的上面寫著圓字,有的上面寫著淮字,有的上面寫著桂字,還有的上面寫著貢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難道是竹筒飯?”王德化前幾日守漢請他吃過一次暹羅風格的竹筒飯,便是將用新鮮竹筒裝著新收成的香糯大米和各色肉料放入炭火之中烤熟後開筒使用,糯稻的清香加上配料的鮮美,竹筒的清香混合在一處,味道別有一番滋味在舌尖縈繞、
王德化正在胡思亂想著,卻見守漢命人拆開一個竹筒,將內中的物事、湯水小心的倒在一個輕薄如紙明潤似玉的海碗之中。頓時,一股荔枝的清香味傳了出來。
王德化頓時被眼前這一幕驚呆了!作為太監之中的頂兒尖兒人物,自然是吃盡穿絕,可以說,崇禎吃過的,他吃過,崇禎不曾吃過的,他也吃過!但是他知道,寧與爺爭,莫與天爭。知道在嶺南和南中,荔枝並不是什麼稀罕物。但是寒冬臘月還有荔枝就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看著眼前的一個個鮮紅的荔枝,王德化有些遲疑。
“伯爺,這是何意?”
“公公,先請品嚐一下,看看滋味如何。”鄭芝龍臉上滿是誠摯的神情,剝開一個荔枝的紅皮,將晶瑩的果肉用小勺放在王德化眼前的食碟之中。
荔枝的果汁在口腔之中施放出清香甜美的味道,不由得王德化吃得眉開眼笑的。
“唉!所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當年唐明皇為了博得楊貴妃一笑。不惜人力物力轉運荔枝,當年咱家讀書時還在抱怨,如此的不恤民力,果然有安史之亂之道。現在想來,也是值得的!”
“公公,若是我們二人請公公一道做這南中、嶺南的水果鮮貨生意,公公以為如何?”
“什麼?伯爺您是在調侃咱家嗎?”
王德化從最初的震驚迅速的清醒過來,笑話!從南中到廣州尚且要在海上顛簸上幾天,再運到京城,別說是荔枝了。便是荔枝的核都要爛了!還要用來賺錢?
“那。京城之中,皇宮大內,王公大臣府邸之中,若是要想品嚐此物。又該如何?”守漢有意的故作不知。為的便是要抬高身價。做引蛇出洞之舉,讓王德化自己意識到這個專案的巨大利益所在。
“別人我不曉得。不過,當年蔡太師是我福建同鄉。他喜歡吃荔枝,為了能夠在開封府吃到荔枝,我的這位先賢前輩也是煞費苦心。”一邊的鄭芝龍很是默契的配合起守漢的問題。
當年蔡京蔡太師研究出來的方法一直用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這個方法被稱作密移造化出閩山。蔡太師想出的法子是每年把已經結了小株的荔枝移植到盆中,然後送往東京,等到成熟之後再摘下來吃,不過搞完之後荔枝樹就死了。(這個法子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沒錯,在周星星同學的《武狀元蘇乞兒》裡,他那個土豪老爹就是這樣做的,為了在北京都能吃到荔枝,索性將一棵荔枝樹裝上車運到了北京!)不過明末由於戰亂,所以不大可能密移造化出閩山了。而且密移造化出閩山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清代自康熙以後,每年送到京師結了小株的荔枝有數以百計,每株結有200多顆,算起來一年下來在北京可以有兩三